设正点财经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 指标公式 龙虎榜
首页 > 主力数据 > F10资料 > 正文

   600502安徽水利资产重组最新消息
≈≈安徽建工600502≈≈(更新:21.08.31)
    ★2021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说明 
       公司主营业务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屋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经营。
此外,公司还拥有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服务、建材贸易、水力发电等业务。 
       1.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投资。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涉及公路、市政、城
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港口航道等领域。公司拥有公路、市政、港航工程总承包等
6项特级资质及多项一级资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备突出的资质、业绩等优势。
安徽水利、安徽路桥、路桥集团、安徽路港、安徽交航等子公司均具有突出的专业优
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基础设施投资业务是基建传统施工核心业务产业链的延伸,
随着近几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变化,公司持续巩固“投资+施工总承包”的
业务模式,稳健发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业务,积极承揽规范优质的PPP项目、片区开
发项目。公司基建投资业务覆盖交通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等领
域,业务结构由“单一施工”为主转型为“投资、施工、运营”并举。 
       2.房屋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为公司传统施工主业之一,公司拥有2项建
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先后承建了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所属安徽三建
为省内房建行业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公司房建业务与房地产
开发、设计、咨询、监理、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协同,形成“开发+设计+施工+服务
”的一体化优势。 
       3.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为公司传统主业之一,拥有安建地产与和顺地
产两个地产品牌。房地产开发业务不仅是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而且强力带动建筑施
工、工程技术服务、建材贸易、仓储物流等关联业务发展。公司的融资、施工和技术
服务能力,也为房地产开发业务提供坚实基础,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顺应国家政策导向,不断优化项目业态结构,持续强化风险防
控,更加重视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切实提升房地产项目开发效率和效益。 
       4.装配式建筑。近年来,公司紧跟国家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产业现
代化的政策导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业务,2014年开始投资建设装配式生产基地,
已建成并投产运营基地3个,在建基地3个,筹建中1个,详情及产能情况如下: 
       2015年建成投产的肥东基地获评首批“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经过数
年运营,已建立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管理模式和营销能力。安
徽建科获批“国家级装配式研究基地”,正在建设“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造实验室”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具有突出的设计、检测等技术服务能力。 
       5.检测业务。公司及所属企业还从事工程勘察、规划、设计、咨询、检测
、监理等业务,拥有设计甲级资质10项,监理甲级资质2项,检测类最高等级资质3项
。公司所属共8家检测公司,业务覆盖房建、交通、水利、市政、轨道交通、建筑机
械设备等检测领域,其中检测二站和路桥检测获批高新技术企业。房建类检测方面,
检测二站检测类别、检测参数、综合检测能力均在全省领先。交通类检测方面,路桥
检测和环通检测拥有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资质,检测参数涵盖公路、水运、房建、市政
、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 
       6.建筑材料。所属子公司安建建材主要从事商品混凝土、干粉砂浆等相关
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贸易。安建建材系公司主要建筑材料
集中采购供应平台,有利于公司施工业务降本增效。同时,该公司重视对外开拓业务
,深耕省内16个地市,持续开拓省外市场,与中建、中交等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进一步提升了发展规模和盈利能力,该公司连续三年被中国建筑材料企业管理协会
评为“中国建材企业50强”。 
       7.水力发电。公司响应国家低碳环保的号召,积极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控
股运营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24.61万KW,权益装机容量18.81万KW,年设计发电量
约10亿KWH,已全部建成发电,电站分别位于安徽省霍山县、金寨县和云南省怒江州
贡山县。 
       (二)行业情况说明 
       2021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
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85
%。全国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1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40%。截至2021年6月底,
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115,066个,同比增长12.03%;从业人数4,172.34万人
,同比增长1.25%。综合来看,建筑行业总产值、新签合同额及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
企业数量,较去年同期仍有明显增长,建筑业仍旧面临相对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基建
投资增速上行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的市场背景下,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市场集中
度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结构的调整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勇于变革转
型,加快提升发展质量。 
       1.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
力的关键阶段,国家将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十四五
”期间,强基础、补短板、两新一重将是重要的投资方向;新老基建共同发力,积极
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乡村建
设行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
这些都给建筑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尤其是基建领域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房屋建筑工程 
       2021年上半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3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47%。其中
,新开工面积22.53亿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2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10亿平
方米,同比增长13.23%。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屋工程建筑市场,
随着“三条红线”政策出台和“房住不炒”政策加力,房建领域的增长慢于基建领域
,但房建市场总体规模将在“十四五”期间仍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住宅领域受房
地产市场影响或将呈现下滑,但保障房建设、公建设施建设、智慧厂房建设、传统厂
房智能化改造升级等细分领域仍有较大发展前景。 
       3.装配式建筑 
       近年来,随着现有建筑工人老龄化、年轻建筑工人断档、人工费逐年提高
,加之国家大力推行绿色施工的理念,装配式建筑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
,装配式建筑也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我国装配式建
筑渗透率对比发达国家差距仍旧较大,政策逐渐向装配式建筑倾斜,陆续出台相关鼓
励政策,助力行业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
25年左右,力争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
于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各设区的市培育或引进设计施
工一体化企业不少于3家,全省培育50个以上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5个省级
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30%。合肥市“十四五”装配
式建筑发展规划也明确:到2025年,全市重点推进地区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达到35%
,积极推进区域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超过30%,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2000亿元。一系
列重磅文件表明装配式建筑的相关顶层政策框架已逐步走向成熟。作为建筑业未来,
装配式建筑在环保要求不断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发展趋势十分明确。 
       4.房地产开发 
       在“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房企整体融资环境收紧,同时,各地纷纷加
大对信贷违规资金进入楼市的查处力度,在行业整体降杠杆的背景下,未来房地产融
资调控预计持续从严。但是,房地产行业事关民生消费和民生改善。疫后房地产行业
仍具有一定韧性,商品房销售、房地产开发投资皆快速复苏。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
房地产政策层面依然坚持“稳”字当头,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
基调,强化并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
展。 
       5.工程检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研发、生产制造、产品质量、生活健康、
环境保护等方面关注程度和应用需求不断提高,检测行业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
活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对工程建设实施全方位、分阶段的工程检测也成为了保证建设
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生态环境工程、建筑节能工程还是交通工程、港口工程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均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建
筑行业发展正处于从追求建筑数量转变到建筑质量的转换期,工程检测未来发展可期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概况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
研判当前形势,紧盯年度目标任务,认真总结发展经验,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各项经
济指标持续增长,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
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1.全力狠抓生产经营,经济指标持续增长。1-6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6.
5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50.25%,同比增长34.04%;实现利润总额10.45亿元,完成年
度预算55%,同比增长26.45%,实现归母净利润5.77亿元,同比增长23.01%,收入及
利润指标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工程施工业务新签合同额369.99亿元,同比增长
21.05%,在手订单充裕,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房地产销售完成销售额32
.83亿元,同比增长24.97%。上半年突出“重点抓、抓重点”,持续强化安全生产,
加强重点项目管理,未发生一例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创建省级建设工程安
全文明示范标准化工地17项、市级28项、集团标化工地18项。强力推进项目决算,加
大资金回笼力度,工程款回款率91.85%。多措并举狠抓工期履约,组织开展季度生产
调度会、主题劳动竞赛、深入项目现场协调指导帮扶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合同转化和
执行能力,企业生产经营形势稳中向好。 
       2.持续拓展市场空间,市场开拓成效突出。公司立足企业实际,着力加强
市场开拓,基建工程业务新签合同同比增长22.34%,房建业务同比增长18.88%,基建
业务占比达63%,业务结构更加优化。加大力度开拓合肥本土市场,上半年合肥市场
新中标金额同比提升66%,在合肥市场取得历史性成果。全面布局省内市场,加强与
地方平台公司合作,通过新设、收购等方式,新增地方区域公司9个。省外市场新中
标金额同比提升68%,西北、西南、南方三大传统市场巩固增强,华中、华北、华东
市场取得突出进展。积极拓展新业务模式,依托区域公司开拓片区开发业务项目,成
功中标投资额约25.66亿元的枞阳经济开发区整体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项目,以及投
资额20.29亿元的舒城县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建设一期开发项目。 
       3.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新型业务发展提速。紧抓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装
配式建筑新机遇,加速布局装配式建筑基地,上半年3个在建基地累计完成投资1.35
亿元,吴山管片基地完成厂房主体结构,芜湖钢结构基地和铜陵PC基地正在进行厂房
基础施工。肥东基地上半年装配式构件新签合同额2.43亿元,同比增长90.56%,完成
营业收入6615.14万元,同比增长23.12%,实现利润总额1135.36万元、净利润1015.1
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6.94%和101.18%。公司首个以建筑工业化方式建造及开发的“
锦绣花园-桃花园”项目荣获第九届“广厦奖”。安徽建科“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造
重点实验室”房建工程已竣工,核心设备已基本安装调试完成,等待省科技厅进行现
场核验。检测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检测二站上半年新签合同2.25亿元,同比增长124.
20%;完成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25.33%,实现利润总额0.71亿元、净利润0.60亿
元,同比分别增长140.38%和138.86%,先后中标合肥市轨道交通7号线第三方检测业
务、参与合肥市引江济淮安置小区工程检测等以及池州老旧小区改造第三方检测项目
。积极开拓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业务,安徽水利生态环境公司围绕生态修复、园林景
观等核心主业,努力打造全生态产业链,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安徽交航依
托“安徽省水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公司在
航道整治、水环境治理领域的竞争优势。 
       4.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创优夺杯成果丰硕。G42S岳西至武汉高速公路安徽
段获詹天佑奖,淮北市中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PPP项目等3个项目正在申报鲁班奖和国
优奖,8个项目已申报“大禹奖”等行业奖,33个项目已申报黄山杯奖。加大自主知
识产权开发,上半年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9项、新型实用专利93项。加强业务信息化
应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城、数字工地和数字工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生产经营深度融
合,获得安徽省信息化优秀项目1项、软件著作权4项,省级科学技术成果11项。持续
深化BIM技术应用,印发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指南》,并组织贯彻学习
应用。开展公司第二批BIM技术示范项目立项工作,24个项目获得立项,并组织了BIM
核心团队成员开展督导活动,做好示范项目过程检查与指导。参加中国施工企协协会
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21年下半年,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
一步拓展市场空间,优化业务结构,激发创新动能,防范化解风险,强化治理能力,
加强党的建设,力争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一是构
建市场开发新布局。巩固提升省内市场优势,发挥属地经营优势,深耕细作既有市场
。深化重点领域开放合作,紧盯“两新一重”项目,重点关注城市综合开发、“新基
建”、生态环保等新兴市场领域。二是优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拓展全产业链优势
,提高“高大精尖”项目实施能力,加力加速布局智能建造,以合肥、蚌埠为重点,
着眼沿江、沿淮和省域交界城市,增强行业竞争力和话语权。三是培育核心竞争新优
势。紧密围绕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方向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研究,推动
创新真正落到发展上。加强“数字工地”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四是共建共享发展新氛围。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
度融合。弘扬干事创业精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践行民主管理理念,全力维护
和谐稳定发展局面。 
       (二)主要业务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6.55亿元,同比增长34.04%;实现利润总
额10.45亿元,同比增长26.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7亿元,同比增长2
3.01%;期末公司总资产1,133.80亿元,较期初增长7.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
资产106.07亿元,较期初增长4.33%,公司运营总体平稳。 
       分部经营情况 
       1、工程施工业务(含房建工程和基建工程及投资) 
       报告期,公司工程施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2.11亿元,同比增长44.37%,
实现毛利15.53亿元,同比增加9.69%,工程施工业务毛利率6.99%,同比降低2.21个
百分点。 
       报告期,工程施工业务新签合同155项,合同总金额369.99亿元,新签合同
金额同比增长21.05%。 
       2、房地产开发业务 
       报告期,公司房地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1.33亿元,同比降低18.50%,毛利
6.59亿元,同比增长27.39%。毛利率15.95%,比上期增加5.74个百分点。实现签约销
售面积49.67万平米,签约销售金额32.83亿元,房地产销售在当前政策调控形势下仍
然取得较好业绩。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240.92亩,期末土地储备面积约718.98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
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公司所从事的工程施工、基建投资、房地产开发等主营
业务,受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建设等多方面外部因素的综合影
响较大,外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将会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不确定影响。 
       2.突发事件风险。工程项目建设受自然环境及不可抗力影响较大,暴雨、
洪水、地震、台风、海啸、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对作业人
员和财产造成损害,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或增加运营成本等风险。 
       3.项目投资风险。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PPP和房地产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
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受政策影响明显
等特点。在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
目,可能会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 
       4.项目管理风险。工程项目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受环境影响较大
,面临各种自然环境风险。政府对安全质量的监管日趋严格,对质量问题的处罚更加
严厉,质量管理压力加大。环保因素在监管中更加凸显,环保控制措施对企业业务运
营的影响日趋明显。项目核算、进度、安全、质量、成本等管理任务较重,管理难度
加大。 
       5.财务资金风险。建筑业务规模大,资金占用高,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持续
扩张,各项业务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流动性风险压力加大。房地产及基建投资业务前
期投资数额大,业主结算不及时,现金流回流较慢,财务融资规模较大,外部付款环
境不容乐观。 
       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引领和问题导
向,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
制,强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具体风险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
控预案,保证风险整体可控。二是坚持规范稳健运营,牢固树立“现金为王”意识,
积极拓展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优化财务结
构,防范出现流动性风险和债务违约风险,确保企业安全健康发展。三是健全完善全
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在产业转型发展时期,将风险管理作为经营能力建设的
一项重要内容,完善风险管理的机构、人才、制度和流程,分类防控资金、投资、经
营、安全生产等各类风险,落实各级风险管理责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企业发展
保驾护航。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业务广阔奠基础 
       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建筑施工产业链上游设计咨询、中游建筑施工、下游工
程技术服务和运营维护等环节,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结构合理
,产业基础牢固,形成主业突出、业务协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基建投资领域,
公司持续巩固“投资+”的盈利模式,投资与建筑施工、工程技术、建材贸易业务联
动,由传统施工向投资运营转变。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开发业务不仅是公司重要的
利润来源,也强力带动建筑施工、工程技术服务、建材贸易等关联业务发展,工程施
工为房地产业务提供建设服务,降低投资开发成本。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构件生产与
设计、施工、检测、建材贸易、建筑机械等业务协调联动,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在检测业务版块,公司所属共8家检测公司,业务涵盖房建、交通、水利、市政、轨
道交通、特种设备等检测领域。 
       (二)资质业绩强优势 
       作为省内建筑业龙头企业,公司拥有房建、公路、市政、水利水电、港口
、码头、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监理、房地产开发等各类资质236项。其中建筑工程
总承包、公路工程、市政、港航等四类特级资质8项,各类施工和房地产开发一级资
质81项,设计甲级资质10项,监理甲级资质2项,并拥有商务部批准对外援助成套项
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在当前行业门槛偏低、建筑企业数量增多、市场竞争更趋
激烈的情形下,公司突出的资质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经过多年发展,公司
在各类工程建设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和技术优势,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突出业绩。
公司经营区域分布全国各个省市区,以及境外7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一大批国家、
省、市重点工程,获得了良好口碑和社会影响力。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鲁班奖12项
,詹天佑奖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李春奖”等其他全国性工程奖项20余项,
省(部)级建筑工程质量奖200余项。 
       (三)科技创新增质效 
       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工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搭
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开展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公司拥有国家
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个,高新技术企业12个。在房屋工程、建筑工业化、市政工程
、道路桥梁、水利港航、绿色建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累计取得安徽省科学
技术奖30项、国家行业科技进步奖20余项;国家级工法17项、省部级工法400余项;
主参编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16项、地方标准90余项;拥有专利930余项。不断加强
BIM技术培训和应用,先后获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奖12项,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奖5
项,获得长三角“奋斗杯”青年BIM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1项。 
       (四)智能建造创未来 
       公司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智能建造
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进军建筑产业化,坚持发展智能建造。公司
是行业内较早涉足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之一。2014年开始投资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
,截至报告期末,已建成并投产运营基地3个,在建基地3个,筹建中1个。公司在装
配式建筑领域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一是产业链条更加优化。依托公司的设计、开发、
施工、物流等一体化产业链,公司在装配式领域形成了“生产基地+设计企业+施工团
队+大型设备供应+检测科研团队+建材供应”的业务协同模式,并积累了成熟的设计
、生产、施工、物流、研发等全过程管理经验,上述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将在新
基地运营中得到复制并进一步优化。二是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发挥。先后参编完成国
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省级标准13项,获评国家级工法2项、省级工法28项,取
得专利79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肥东基地2015年获得安徽省首
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装配式建
筑产业基地”,安徽建科2020年获批第二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研究基地”。公司具
有稳定的设计、生产、施工和研发团队,随着生产人员熟练程度的提升以及研发团队
对工艺流程的优化完善,有望进一步释放产能、提升营利能力。三是成本管控能力较
为突出。公司实行钢材、砂石等主要材料的集中采购制度,有效保障装配式建筑基地
的成本控制能力。拥有自有产业工人队伍且整体素质逐年提升,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安徽建机为PC构件现场施工提供专业化吊装设备和施工机械,有利于提
升项目现场的建设效率。未来公司将以合肥为中心,积极布局省内装配式基地,形成
“十字形”格局,并发挥沿江、沿淮、省域交界城市的水运和地域优势,打造形成面
向长三角地区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集群。 
       (五)品牌文化塑形象 
       安徽建工文化底蕴深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作风始终贯
穿于安徽建工发展壮大全过程,经过多年沉淀和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确定了“创造空
间艺术,成就人文生活”的企业使命、“诚信为本、敬业至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在卓越文化引领下,安徽建工秉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攻
坚克难、锐意创新,铸造了大批精品工程,成为安徽省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安徽
建工”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也具有一定知名度,打造了“
安徽建工”主品牌及“安徽水利”“安徽三建”“安徽路桥”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
的子品牌,形成了“一主多元”的文化体系和品牌体系。 
       (六)专业团队促发展 
       公司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282人,其中,高级职称1698人,中级及以下
职称7584人,拥有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注册会计师、一级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职/执业资格人员4616
人,形成了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公司充分发挥国企政治
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治忠诚,深化理论武装,提升能力素质,努力打造
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职工队伍,形成干事创业的良
好氛围。 
       (七)管理集约控成本 
       公司形成较有成效的集约管理体系,围绕项目管理所需专业技术成立专业
化公司,对专业技术和生产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招标平台、集采
平台、资金中心等措施,实现对招标采购、资金资源等进行集中管理,不断强化统筹
管控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公司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及时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有效
控制管控成本和运营成本,实现公司降本增效和高效管理,推动公司核心能力进一步
增强。


    ★2020年年度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新发展理念,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用汗水浇灌收获,
以实干笃定前行,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20年实现营业
收入569.72亿元,同比增长20.54%,预算完成率114%;实现利润总额17.26亿元,同
比增长35.64%,预算完成率119%;实现净利润12.14亿元,同比增长60.39%。 
       1、克服疫情汛情影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百
年不遇的洪水汛情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司上下坚定信心决心,奋力攻坚克
难,认真落实“六稳”“六保”工作,圆满完成“半年双过半、全年夺胜利”任务。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超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20.54%和60
.39%,每股收益0.47元,同比增长34.29%,净资产收益率9.01%,同比增加2.48个百
分点。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627.37亿元,同比增长18.64%;房地产实现营业收入79.2
2亿元,同比增长22.04%,完成销售额58.38亿元。创优夺杯再获丰收,全年获鲁班奖
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黄山杯18项、李春奖等行业优质工程奖6项;获省科技进
步奖2项、华夏建筑科技进步奖2项。行业地位持续稳固,连续12年位列ENR中国承包
商80强和全球承包商250强。 
       2、市场开发成果丰硕,发展空间持续拓展。省内市场继续巩固,中标质量
显著提升。安徽水利成功中标32亿元天长高铁核心区建设项目,安徽路桥落地27亿元
舒城智慧电子小镇EPC项目,安徽三建中标超高层项目2个。宣泾高速项目成功落地,
标志公司进入高速公路投资领域。安徽路桥、路桥集团、安徽路港中标轨道交通项目
,实现新的突破。资质范围不断丰富,全年新增各类资质27项,公司取得矿山、通信
、送变电工程等资质,安徽水利完成公路特级资质申报。区域市场深入开拓,完成铜
陵、淮南、怀宁、舒城、宣城等8个合资公司组建,长江建投、怀宁安建、水利郎川
、皖东建设顺利运营,累计承接项目21亿元。省外市场持续拓展,安徽三建、安徽水
利联合中标雄安新区19亿元安置房项目,江苏、浙江、上海合同总额34亿元,陕西、
川渝、新疆、西藏等西部市场合同总额超50亿元,两广、福建、海南等东南市场新签
合同额32亿元。建材业务加速发展,建立跨15省60市的网格化服务体系。 
       3、新型业务多点突破,三个版块发展提速。装配式建筑加速布局,安徽建
科获第二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研究基地,装配式建筑吴山基地仅8个月就实现建成投产
,蚌埠基地一期项目完成厂房建设,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吴山地铁管片基地、芜湖钢
结构基地获批投建,淮北基地和铜陵基地积极筹备。肥东基地主要经济指标逐年攀升
,2020年全年新签合同额2.23亿元,同比增长107.17%;实现营收1.93亿元,同比增
长13.82%;实现利润总额4399.03万元、净利润3729.5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9.20%和
57.36%。智能建造水平进一步提升,肥东基地Smart-PC数字化应用软件全面运行,应
用于安全、设备、物资及成本管理,实现了构件生产、出货、结算的全过程管理。吴
山基地以“数字工厂”为目标,深化应用智能化数字管理系统、下降式养护窑、“安
徽一号站”全封闭下沉式搅拌站等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倾力打造了肥东基地的“升级
版”。检测版块发展提速,检测二站实现营收3.05亿元,同比增长25.89%,利润总额
5,510.86万元,同比增长21.67%,检测参数增至3100多项,检测能力全省领先。试验
检测获批高新技术企业,环通检测获批综合甲级资质,检测业务版块高新企业升至3
家,甲级资质升至3项。安建建材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34.29%,营业收入增长51.63%
,利润总额增长49.75%,新签合同中外部业务占比达68.30%。 
       4、自主研发再添硕果,科技创新又创佳绩。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工
程研究中心1 
       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全年新获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215项
、省部级工法53 
       个。信息化建设又创佳绩,自主研发在线监管系统,全年获国家软件著作
权证书7项,发明专利1项,省信息化优秀项目1项,登记科学技术成果24项,获全国
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发展最佳实践案例1项,1人荣获全球科技创新进步奖。 
       5、疫情防控成绩卓著,临危受命不负使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公司迅速
应对,闻令而动,及时成立领导机构,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公司上下分工协作、步调
一致、联防联控,切实保障了职工的生命健康安全。海外事业部响应号召,发动驻外
机构紧急采购医疗物资,克服重重困难运往国内,累计捐赠物资价值200余万元,获
省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表彰。安徽三建、安建设计临危受命,仅用12天时间高标准、
高质量完成巢湖半汤抗疫医养基地建设任务,安徽水利疫情期间组织400余名建设者
昼夜鏖战,如期完成蚌埠五院、蚌埠二院应急工程,打造了“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安
徽版。安徽三建、海外事业部2个集体以及2名同志受到省国资委表彰,其中安徽三建
获全国住建系统和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69.72亿元,同比增长20.54%;实现利润总额17.26亿元
,同比增长35.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6亿元,同比增长36.84%;年末
公司总资产1058.07 
       亿元,同比增长17.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1.67亿元,同比
增长19.44%,公司运营总体平稳。 
       分部经营情况 
       1、工程施工业务(含房建工程和基建工程及投资) 
       报告期,公司工程施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95.77亿元,同比增长11.00%,
实现毛利38.25 
       亿元,同比增加19.98%,工程施工业务毛利率9.67%,同比增加0.73个百分
点。 
       报告期,工程施工业务新签合同322项,合同总金额627.34亿元,新签合同
金额同比增长18.64%。 
       单位:亿元币种:人民币 
       2、房地产开发业务 
       报告期,公司房地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9.22亿元,同比增长22.04%,毛利
12.67亿元,同比降低25.42%。毛利率14.98%,比上期降低8.53个百分点。实现签约
销售面积89.57万平米,签约销售金额58.38亿元,房地产销售在当前政策调控形势下
仍然取得较好业绩。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927亩,期末土地储备面积约649亩。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
五年,也是安徽建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公司将认真
分析研判,全力抢抓机遇,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积极抢国家及我省政策机遇。目前我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26.3万亿元,到2
025年城镇化率预计达到65.5%,建筑业仍处蓬勃发展期。我省正大力实施长三角一体
化国家发展战略,“十四五”将大力开展“新基建+”行动,实施“高速公路贯通加
密扩容”、“轨道上的安徽”、“翅膀上的安徽”、“航道上的安徽”,完成高速公
路通车总里程6,800公里以上、一级公路总里程8,000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2,300公
里和8个运输机场建设,在“县县通”基础上实现所有县城通高速公路,以及引江济
淮二期、长江航道整治、长江公铁大桥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主动把握建筑行业市场机遇。基建投资仍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目前
登记入库的PPP项目近10,000个、总投资超过15万亿元。今年,国家将聚焦“两新一
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推动
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强枢纽机场和中
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加快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我
省实施城市更新“八个工程”,建筑业总产值超万亿、增长8%以上。 
       (二)公司发展战略 
       1、持续完善产业链条。集中资源和力量,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协同发展相
关业务,增加利润来源、延伸产业链条,升级现有三大主业。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业
务板块之间、内部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动态平衡,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积极谋划业务转型,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推进建筑领域绿色化改
造和低碳发展。积极参与构建产业联盟,推动战略合作,进一步巩固省内领跑、行业
领先地位。 
       2、加快培育新型业态。推进全产业链绿色行动,努力打造绿色工地、绿色
工厂,着力培育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发展装配式建筑、城市综合开发、新型建材、
生态环保等新型业态,打造“战略性”产业。坚持“内涵+外延”相结合,通过内部
资源整合挖潜力、占市场,通过外部兼并重组做增量、拓规模,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3、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深化创新型企业建设。
推进经营模式创新,积极从工程承包商向服务商转型,构建新的盈利模式。推进技术
、工艺、材料创新,提升技术创新对发展的引领力、贡献度。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
通过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
心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科研成果。 
       4、切实保障安全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完善风控体
系,加强风控能力建设,夯实风险防控责任,切实做到生产经营安全、金融财务安全
、债务投资安全。强化合规管理,加强法律风险防范。优化财务结构,合理控制债务
规模,切实保障资金安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专项治理,消除各类事故隐患,防范
化解重大风险,筑牢安全发展根基果。 
       (三)经营计划 
       1、构建市场开拓新布局。巩固提升省内市场优势,发挥属地经营优势,深
耕细作既有市场,持续扩大省内龙头影响力。紧跟我省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实
施方案等政策红利,紧盯“两新一重”项目,积极拓展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际铁
路、机场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优化省外区域市场布局,加大属地化力度,逐步
培育省外竞争优势。拓展全产业链视角,推动从传统施工总承包向以规划设计引领的
工程总承包转变,着力打造全过程咨询服务能力。 
       2、优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着力培育总承包业务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
的专业公司,提高“高、大、精、尖”项目实施能力。推进“投资+”“资本+”业务
模式,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高速路网等领域抢占先手。审慎理性发展房地产
,坚持差异化发展路径,更好发挥产业联动效应。紧跟国家及我省政策,加速装配式
建筑布局。深化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更多“
数字工厂”。 
       3、培育创新创造新优势。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公
司核心业务、重点业态开展科技攻关。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省重点
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紧密围绕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方向开展技术研究。积极推广新
技术成果及建筑行业先进技术,切实解决基层项目重点技术难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数字工地”建设,深化BIM
技术运用,提升数字建工水平。 
       4、打造企业管理新水准。提高项目管理标准化水平,压实层级管理责任,
强化工期履约,竣工项目决算、结算和应收账款管理,缩短项目决算和资金回收周期
。坚持质量兴企,加大创优夺杯力度,创建更多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奖项。继续
深化主材集采,拓展集采品种和范围,优化集采资源配置,探索建设电子商城平台,
持续放大规模效益。积极稳妥降负债,加强债权清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持
续优化融资结构。筑牢安全发展新思维,健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慎终如始抓好常态
化疫情防控,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5、共建共享发展新氛围。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与生产
经营深度融合,营造干事创业良好风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诚信为本、敬业
至上”核心价值观,做到以文化凝聚人心。倡导“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营造
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争做人才的氛围。深入践行民主管理要求,完善职代会制度建
设,推动厂务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落实公益捐赠预算
管理,持续开展对口帮扶,稳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公司所从事的工程施工、基建投资、房地产开发等主营
业务,受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建筑行业竞争、城镇化建设等多方面外
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较大,外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将会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不确定
影响。 
       2.突发事件风险。工程项目建设受自然环境及不可抗力影响较大,暴雨、
洪水、地震、台风、海啸、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对作业人
员和财产造成损害,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或增加运营成本等风险。 
       3.项目投资风险: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项目,普遍具有
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受政策影
响明显等特点。在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
投资项目,可能会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 
       4.项目管理风险。工程项目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受环境影响较大
,面临各种自然环境风险。政府对安全质量的监管日趋严格,对质量问题的处罚更加
严厉,质量管理压力加大。环保因素在监管中更加凸显,环保控制措施对企业业务运
营的影响日趋明显。项目数量逐年增加,管理难度加大,核算、进度、安全、质量、
成本等管理任务较重,安全质量环保等传统风险不容小视。 
       5.财务资金风险。建筑业务规模大,资金占用高,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持续
扩张,各项业务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流动性风险压力加大。房地产及基建投资业务前
期投资数额大,业主结算不及时,现金流回流较慢,财务融资规模较大,财务费用居
高不下。 
       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引领和问题导
向,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
制,强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具体风险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
控预案,保证风险整体可控。二是坚持规范稳健运营,积极拓展渠道,优化融资结构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优化财务结构,防范出现流动性风险和债
务违约风险,确保企业安全健康发展。三是健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
将风险管理作为经营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风险管理的机构、人才、制度和
流程,分类防控资金、投资、经营、安全生产等各类风险,落实各级风险管理责任,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业务广阔奠基础 
       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建筑施工产业链上游设计咨询、中游建筑施工、下游工
程技术服务和运营维护等环节,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结构合理
,产业基础牢固,形成主业突出、业务协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基建投资领域,
公司持续巩固“投资+”的盈利模式,投资与建筑施工、工程技术、建材贸易业务联
动,由传统施工向投资运营转变。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开发业务不仅是公司重要的
利润来源,也强力带动建筑施工、工程技术服务、建材贸易等关联业务发展,工程施
工为房地产业务提供建设服务,降低投资开发成本。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构件生产与
设计、施工、检测、建材贸易、建筑机械等业务协调联动,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在检测业务版块,公司所属共8家检测公司,业务涵盖房建、交通、水利、市政、轨
道交通、特种设备等检测领域。 
       (二)资质业绩强优势 
       作为省内建筑业龙头企业,公司拥有房建、公路、市政、水利水电、港口
、码头、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监理、房地产开发等各类资质230余项。其中建筑工
程总承包、公路工程、市政、港航等四类特级资质7项,各类施工和房地产开发一级
资质81项,设计甲级资质9项,监理甲级资质2项,并拥有商务部批准对外援助成套项
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在当前行业门槛偏低、建筑企业数量增多、市场竞争更趋
激烈的情形下,公司突出的资质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经过多年发展,公司
在各类工程建设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和技术优势,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突出业绩。
公司经营区域分布全国各个省市区,以及境外7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一大批国家、
省、市重点工程,获得了良好口碑和社会影响力。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鲁班奖12项
,詹天佑奖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李春奖”等其他全国性工程奖项20余项,
省(部)级建筑工程质量奖200余项。 
       (三)科技创新增质效 
       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工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搭
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开展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公司拥有国家
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高新
技术企业11个。在房屋工程、建筑工业化、市政工程、道路桥梁、水利港航等领域具
有较强的技术优势,累计取得国家级工法17项、拥有专利770余项。公司加快信息技
术应用,公司组建信息化团队自主研发攻关,创新开发出建筑工程系统协同平台,以
协同办公为切入点,延伸至经营、财务、人事、建筑工程等领域。建成了项目管理可
视化中心,可实现对工程项目的远程监控。加强BIM技术培训和应用,先后获中国建
设工程BIM大赛奖12项,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奖2项。 
       (四)智能建造创未来 
       公司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智能建造
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进军建筑产业化,坚持发展智能建造。公司
是行业内较早涉足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之一。2014年开始投资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
,截至报告期末,已建成并投产运营基地2个,在建基地1个,筹建中4个。公司在装
配式建筑领域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一是产业链条更加优化。依托公司的设计、开发、
施工、物流等一体化产业链,公司在装配式领域形成了“生产基地+设计企业+施工团
队+大型设备供应+检测科研团队+建材供应”的业务协同模式,并积累了成熟的设计
、生产、施工、物流、研发等全过程管理经验,上述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将在新
基地运营中得到复制并进一步优化。二是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发挥。先后参编完成国
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省级标准13项,获评国家级工法2项、省级工法28项,取
得专利74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肥东基地2015年获得安徽省首
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装配式建
筑产业基地”,2020年安徽建科获批第二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研究基地”。公司具
有稳定的设计、生产、施工和研发团队。随着生产人员熟练程度的提升以及研发团队
对工艺流程的优化完善,有望进一步释放产能、提升营利能力。三是成本管控能力较
为突出。公司实行钢材、砂石等主要材料的集中采购制度,有效保障装配式建筑基地
的成本控制能力。拥有自有产业工人队伍且整体素质逐年提升,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安徽建机为PC构件现场施工提供专业化吊装设备和施工机械,有利于提
升项目现场的建设效率。未来公司将以合肥为中心,积极布局省内装配式基地,形成
“十字形”格局,并发挥沿江、沿淮、省域交界城市的水运和地域优势,打造形成面
向长三角地区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集群。 
       (五)品牌文化塑形象 
       安徽建工文化底蕴深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作风始终贯
穿于安徽建工发展壮大全过程,经过多年沉淀和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确定了“创造空
间艺术,成就人文生活”的企业使命、“诚信为本、敬业至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在卓越文化引领下,安徽建工秉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攻
坚克难、锐意创新,铸造了大批精品工程,成为安徽省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安徽
建工”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也具有一定知名度,打造了“
安徽建工”主品牌及“安徽水利”“安徽三建”“安徽路桥”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
的子品牌,形成了“一主多元”的文化体系和品牌体系。 
       (六)专业团队促发展 
       公司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千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599人,拥有一级建
造师、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注册会计
师、一级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职/执业资格人员4199人,形成了专业齐全、层
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公司充分发挥国企政治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政治忠诚,深化理论武装,提升能力素质,努力打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
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职工队伍,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七)管理集约控成本 
       公司形成较有成效的集约管理体系,围绕项目管理所需专业技术成立专业
化公司,对专业技术和生产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招标平台、集采
平台、资金中心等措施,实现对招标采购、资金资源等进行集中管理,不断强化统筹
管控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公司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及时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有效
控制管控成本和运营成本,实现公司降本增效和高效管理,推动公司核心能力进一步
增强。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