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正点财经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 指标公式 龙虎榜
首页 > 主力数据 > F10资料 > 正文

   600345长江通信资产重组最新消息
≈≈长江通信600345≈≈(更新:21.08.31)
    ★2021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面向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用户及大众对于卫星(
北斗)导航应用和行业信息化需求,深耕以智慧交通业务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城市产业
,以卫星(北斗)导航及位置服务技术为核心,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在智慧交管、智慧交运等智慧交通行业细分领域,提供智能化应
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销售、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化终端(
北斗定位终端、视频监控终端)、管理平台和信息化应用软件等。 
       2、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和技术基础,紧抓国家培育和发展智慧交通、北斗
应用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契机,围绕信息电子技术产品与服务产业链的技术演进和
市场延伸,面向国内政府客户、行业用户和大众消费者,通过直销招投标和集成商的
双渠道销售模式,为最终用户提供系列智能终端硬件、软件平台和整体解决方案等相
关产品及运营服务,满足市场定制化、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 
       3、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深耕以智慧交通业务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城市产业,提供智能化应用产
品和解决方案的销售、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智慧交通以智能交通为基础,借助互联
网、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在对交通信息进行采集与传递的同
时,更加重视对信息的实时分析与处理,强调系统性、实时性以及交互性。 
       近年来,我国在战略规划、资金投入上将智慧交通列为重点支持领域,产
业加速发展,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开始渗透到交通全链条的各个
环节。当前,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正逐步从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开始向以业务问题解
决的效率和质量为导向转变,行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新特征,实
现从“智能”到“智慧”的跨越。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重磅发布,以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
、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总目标,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
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北斗卫星
导航系统应用的要求。以智慧交通为代表,基于北斗系统的智能化应用产业正面临多
重机遇。 
       公司是国内信息电子领域重要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多年来深耕
以智慧交通业务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城市产业,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基础。未
来,公司将顺应市场发展,紧抓客户需求,深化重点领域应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努力打造交通信息化应用行业专家的良好市场形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稳中求进谋发展,改革创新添动力”的工作总基调
,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坚持面向智慧城市建设、聚焦智慧交通行业的产业定位,加大
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投入,提升运营服务能力,强化管理协同,加强对外合作,公司
总体经营管理呈平稳态势。 
       公司围绕智慧交通核心业务,统筹业务管理,组建了“智慧交通业务产出
线”,在在技术预研、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初步显现。依托近年来自主技术积
淀形成的核心技术平台,在智慧交管、智慧交运、智慧城市应用等细分领域努力开拓
市场,在湖北、重庆、四川等地中标一批智能化应用建设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市场拓展和项目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营
业收入8,972万元,同比增长35.5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90万元,同
比增长79.19%,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是公司按照权益法核算对参股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
增加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
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改革与业务转型风险。“十三五”期间,为解决与大股东的同业竞争问
题,公司通过实施“关停并转”,全面退出传统的光通信领域,并面向以“智慧交通
”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城市新航道,打造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新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当前业务经营规模与行业头部企业存在明显差距,产品与解决方案覆盖场景较局限,
具备竞争优势的自有产品不足。公司将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智慧交通”主业,加强
对行业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完善技术发展战略地图,围绕战略规划目标认真
研究和把握市场动向,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公司长远、健康发展。 
       2、市场竞争风险。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正逐步从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开始
向以业务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为导向转变,行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慧
化的新特征,国内科技巨头强势入局,争夺市场制高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业
务起步较晚,组织构架、技术储备、业务基础等要素较行业领先者差距较大,公司面
临着艰巨的挑战。公司将加大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及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育核心竞
争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尽快形成规模经营,增强抗风险能
力。 
       3、人力资源风险。公司由于规模较小,吸引力不足,缺乏在行业内有前瞻
性的领军人才,同时在业务转型及调整中原有的部分骨干员工离职,激励措施不够,
导致公司关键人才储备不够,降低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
制度,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性和推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与薪酬体系,打通薪酬
与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的骨干企业之一。公司
在基于导航和位置服务的交通信息化应用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以及产品和解
决方案的提供能力,承担过多个国家“863”计划及省市级科技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的发展理念,搭建优质的技术平台和
人才平台。公司组建了集团层面的技术中心,设立了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公司通过探索与合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的创新工作模式,
成功引进高端技术人才进站,并聘请了多名高校知名教授作为特聘专家。 
       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吸纳先进技术,增强核心技术研发
实力,同时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挥产业协同效应。


    ★2020年年度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0年,公司坚持“固本强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
防控和生产经营工作,通过加大市场开拓,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核心关键人才引进,
完善管理体系,公司经营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
如下: 
       1、聚焦主业,优化资源配置,智慧交通业务平稳增长 
       公司围绕智慧交通核心业务,坚持市场导向,深耕客户关系,克服疫情影
响,努力拓展市场,取得一定成效。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使综合毛利率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在湖北、重庆、新疆等地区获得高速公智能管控、智慧监管、智慧
停车、智慧校园等项目订单。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20%,
产品毛利率增长增加5.80个百分点。 
       2、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内生”发展核心竞争力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在科研项目中
累计投入资金1,387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9.19%。公司围绕技术产品发展战略
地图,在科研项目全流程规范管理下,抢抓“新”基建带动的信息化、智能化市场新
机遇,培育新动能、新增长点,在AI图像视频识别应用、北斗应用、数据中台等多个
应用领域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智慧交通
业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及专利12项,车辆在线安全监控平台实现SaaS化、数据中台
实现前后端分离、基于CDR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成功应用案例,“省域高速公
路网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入选湖北省“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项目。 
       3、规范流程管理,完善要素协同,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效能和风险防控水平
 
       公司围绕整体经营活动,以管理提升为出发点和切入点,以加强制度体系
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为主线,多措并举提升了管理效能。公司继续加强制度建设,梳
理了近百项制度,完成一批制度的修订,通过扎紧制度“笼子”,有效防范了经营风
险;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激励与薪酬考核体系,完成了任职资格体系的全覆盖,为科
学评价员工、引导员工能力提升构建了衡量体系;继续加强运营管控,严控“两金”
目标,运营效率持续提升;持续优化内控流程,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风险防范水平进
一步增强。 
       4、坚持党建引领,加强作风建设,党建经营融合持续深化 
       公司党委统筹经营管理和疫情防控工作,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回头看”和巡视问题整改工作;开展支部品牌创建,让优秀的党组织与
党员脱颖而出,为深入推进党建经营融合提供新的抓手;强化纪检监督,坚持不懈抓
好作风建设。积极履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助力精准扶贫,发挥党工团联动机制,协
同推进群团工作,推进企业文化融合,全面凝聚发展力量。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0.20%,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利润8,344万元,同比下降26.01%。公司净利润的减少主要是公司按照权益法核
算的来自于参股公司的投资收益同比减少所致。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已发展了20余年。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与发展,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被广泛地集成运用于交通管理之中,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管控与支撑交通管
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领域,提高了交通系统在街道、城市甚至更大的空间范围
的感知、互联、分析、监管和预警等能力,保障了交通安全,发挥了交通基础设施效
能,提升了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帮助交通运输行业从“智能”迈向“智慧
”。 
       展望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 
       2020年5月,“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
基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20年8月,交通运输部出台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枢纽等为载体,打造融合高效的智
慧交通基础设施,完善5G、北斗系统和遥感卫星、网络安全、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
先进技术的基础设施,体现先进信息技术对交通行业的全方位赋能。 
       2020年10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和提高科技研发支
撑能力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随着交通强国、数字交通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深化,对交通基础设施
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已落户13个地区,试点工作围绕设施、
技术、管理、服务四大领域展开,试点地区将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综合交通
一体化枢纽、智能交通、科技兴安、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交通运输制度体系
创新、绿色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先行先试,拟用1-2年时间取得阶段性成果,3-5年
时间取得相对完善的系统性成果。在奔向交通强国的过程中,聚焦基础设施和载运工
具数字化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技术,建设“智慧化”的交通体系至关重要,智慧交通产
业链仍将是我国政策、资本所聚焦之处。 
       2、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赋能交通运输行业 
       智慧交通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全面感知,万物互联;海量存储,
融合计算;数据可视,智慧决策。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出行者提供更加精细、准确、完善和智能的服务
,将是智慧交通系统面向公众服务的重要方向。这些服务的提供将加速交通产业生态
圈的跨界融合,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智慧
交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和都市圈的形成,交通出行表现出距离层级化,出行
目的多样化,逐日出行随机化的新特征,涉及的服务载体包括城市道路、轨道、高速
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形成多模式出行链。然而,在我国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中,分
散式、条块式管理模式以及传统数据、模型和计算能力的局限仍制约着交通基础设施
的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国已逐渐形成了高效适配、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体系,5G、物
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为解决以上矛盾提供了新途径并进
一步带动智慧交通产业规模化发展。 
       交通大脑、边缘计算、车路协同等应用技术正成为当前智慧交通市场的焦
点。交通大脑通过使用海量的交通数据,对城市交通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感知、深度分
析、风险评估、综合研判,从而破解城市交通管控难题,搭配可视化模拟环境和各类
数据资源,未来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地;边缘计算被提出作为智能大脑
的神经末梢,贯穿交通信息服务运营和监管等各个环节;车路协同在动态信息采集与
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是现阶段实现自动驾驶的新
技术方向。 
       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深度融合先进技术的智
慧交通系统,仍将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交通产业生态圈跨界融合 
       在我国大力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功能
服务、软件平台有机结合到交通产业的各个部分,“互联网+”交通新业态逐渐成型
,技术与需求的更迭成为智慧交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一方面,智慧交通企业上市提速,并积极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产业整
合,推动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及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纷纷布局智慧交通
市场,智慧交通企业同互联网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促进上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实现
了信息资源、资本、技术和业务等方面的协同,在研发方向、产品定位和服务模式上
出现了新的趋势。未来,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
务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顺应信息电子产业发展的趋势,坚持以发展信息电子技术产品与服
务为主业,聚焦卫星(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信息电子配套产品与服务
领域,打造核心技术与产品开发、整体解决方案应用与服务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实
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挖掘创造市场机会,为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价值。 
       (三)经营计划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产业布局,加快市场开拓,加大研发投入,加
大骨干科研人员引进,强化创新驱动、市场驱动、业务驱动,加速新动能培育,努力
提升经营质量和管理效能,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推动公司实现更快的发展。具体举
措如下: 
       1、坚定“十四五”发展战略,推动主业发展。要制定可执行的战略路径和
资源保护措施,做好战略规划的执行,确保2021年度目标的顺利达成,开好“十四五
”的局。 
       2、坚定市场驱动,稳步推进智慧交通市场拓展。抢抓国家新基建和新型智
慧城市建设的市场机遇,以营运车辆安全管理业务为基础,进行标准化复制和渗透,
提高市场占有率,并积极拓展TOCC、运输企业信息化软件平台等新业务。要依托“十
三五”期间拓展的业务和积累的客户,围绕核心老客户进行市场布局,推动智慧交通
业务发展。 
       3、坚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围绕公司技术战略地图,
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科研骨干人员引进,布局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加快对核
心关键技术的研发。要在智慧交通业务产出线管理模式下,通过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
将科研管理过程标准化,不断提升科学管理管控能力,推动公司技术、产品核心竞争
力的打造。 
       4、坚定提质增效,强化协同,提升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要强化任职
资格体系、绩效管理和工资管理之间的联动,完成绩效任务和职级的“能岗适配”;
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不断压缩非生产性费用开支,提高公司运营效率;继续压降“两
金”目标,持续开展专项清收、催缴工作,提高回款效率;要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落实各领域的风险管理责任,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强化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持
续加强保密工作。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改革与业务转型风险 
       “十三五”期间,为解决与大股东的同业竞争问题,公司通过实施“关停
并转”,全面退出传统的光通信领域,并面向以“智慧交通”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城市
新航道,打造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新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当前业务经营规模与行业
头部企业存在明显差距,产品与解决方案覆盖场景较局限,具备竞争优势的自有产品
不足。公司将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智慧交通”主业,加强对行业市场与技术发展趋
势的研究,完善技术发展战略地图,围绕战略规划目标认真研究和把握市场动向,优
化内部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公司长远、健康发展。 
       2、市场竞争风险 
       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正逐步从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开始向以业务问题解决
的效率和质量为导向转变,行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新特征,国内
科技巨头强势入局,争夺市场制高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业务起步较晚,组织
构架、技术储备、业务基础等要素较行业领先者差距较大,公司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公司将加大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及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
用户需求,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尽快形成规模经营,增强抗风险能力。 
       3、人力资源风险 
       公司由于规模较小,吸引力不足,缺乏在行业内有前瞻性的领军人才,同
时在业务转型及调整中原有的部分骨干员工离职,激励措施不够,导致公司关键人才
储备不够,降低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加强人力资
源规划的有效性和推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与薪酬体系,打通薪酬与员工职业发展通
道。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的骨干企业之一。公
司在基于导航和位置服务的交通信息化应用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以及产品和
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承担过多个国家“863”计划及省市级科技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 
       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的发展理念,搭建优质的技术平台和
人才平台。公司组建了集团层面的技术中心,设立了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公司通过探索与合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的创新工作模式,
成功引进高端技术人才进站,并聘请了多名高校知名教授作为特聘专家。 
       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吸纳先进技术,增强核心技术研发
实力,同时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挥产业协同效应。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