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 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 包括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及时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 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 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 的补充和完善。
一、可靠性
可靠性又称真实性或客观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 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 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具体包括以下要求: (一)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 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做到内容真实、数 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核算时,只能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 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能以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 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 完整性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在保证资料真实、可靠的情况下,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 则的前提下,应该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应当保持完 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 披露。
二、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我们一般理解为纵向可比性。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 营成果变化的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 来,从而作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 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的 要求,并不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 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 以说明。 (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我们一般理解为横向可比性。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 况、经营成果的水平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 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 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又称明晰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地使用会计信 息,就应当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明白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 目标,满足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鉴于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信息产品,因此,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 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并且愿 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例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 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相关的,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企业不能仅 以该信息会使某些使用者难以理解面将其排除在财务报告所应披露的信息之外。
四、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 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 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 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 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 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 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五、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的、相关 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 再具有任何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 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 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 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 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六、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 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应收款项的 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 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 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 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售出商品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确认一项预计负债,就体现了会 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 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 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企业会计准则所 不允许的。
七、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 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如果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 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 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
八、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 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 形式上看实现了收人,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 有满足收人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 当确认销售收入。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 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 在会计实务中,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是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 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 来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