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正点财经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 指标公式 龙虎榜
首页 > 主力数据 > F10资料 > 正文

   603169兰石重装资产重组最新消息
≈≈兰石重装603169≈≈(更新:22.02.19)
    ★2021年年度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国家“双碳”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持续
落实,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核能、光伏和氢能等新能源
装备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
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符合能
效标杆的煤化工、大炼化新项目审批有望逐步正常化,为传统能源装备和化工新材料
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报告期内,面对持续向好的发展环境,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坚持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执行甘肃省委省政府和
省政府国资委部署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工作。报告期,公司聚焦转型升级
和扭亏增盈两大核心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盘锦浩业360万吨/年重油加氢EPC项目等EPC
工程总包项目建设,做强做精炼油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主业的同时,以科技
创新为支撑,着力拓展核能、光伏、氢能等新能源装备及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务并
取得丰硕成果,光伏多晶硅装备市场取得了重大突破,订单和收入同比大幅增长,成
功进入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和氢能装备市场,带动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快速增长,
企业品牌形象与品牌价值显著提升,为公司“十四五”发展创下了良好开局。 
       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3,706.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17%;实
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72.86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主营业务综合毛
利率为16.22%,比上年同期增加6.18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7.67%,比上年同期增
加24.62个百分点。 
       (一)新能源、化工新材料和工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务布局取得成效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双碳”政策历史机遇,积极布局新能源、化工新材
料、工业智能装备领域,新兴产业业务布局取得成效。 
       在新能源装备领域:核能方面,完成对中核嘉华的收购控股,进一步整合
了公司核能装备业务板块,构建“一体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围绕中核甘肃核技术产
业园项目,进一步整合了核能装备制造产业资源;光伏多晶硅方面,研制出首台国产
化镍基合金(N08810)材料的冷氢化反应器,得到客户高度认可,迅速打开了市场,
并与亚洲硅业、大全能源、东方希望、杭州锦江集团等多晶硅行业核心企业签订了战
略合作协议,多晶硅制造五大类静设备(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塔器、换热器和球
罐)均取得上述客户多个项目订单;氢能方面,围绕煤制氢、渣油POX造气制氢装置
、大型高压储氢球形储罐和卧式储罐(45MPa/75MPa)、加氢站相关设备等开展技术
研发和制造,完成盘锦浩业20万Nm3/h煤制氢装置、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储
氢球罐设计制造及安装,完成加氢站微通道换热器(PCHE)研制并交付客户试用。 
       在化工新材料装备领域:神华榆林能源化工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
解塑料原料)项目聚合反应釜研制成功,实现精细化工领域可降解材料新突破。 
       在工业智能装备领域,高端产品制造助力产业升级,70MN快速锻造压机、
重载转序机器人、特种打磨机器人等新产品研制成功,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品市场
化销售。为宿迁逸达聚酯装置导热油加热器及高压冷凝水回收系统自主研制集成化装
置,驱动公司由单一装备制造向制造+服务、系统集成专业化多元化方向迈进。 
       (二)重构营销体系,完善营销激励机制,市场营销工作成绩显著 
       报告期内,公司重构营销体系,成立销售研发中心,推进销售与设计团队
充分融合,高效开发和维护目标客户群体。完善营销激励机制,打破销售人员收入天
花板,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报告期内,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全年开发
宿迁逸达、中铁装备、太原重工等新客户187家,光伏多晶硅设备订单爆发式增长,
取得东方希望、亚洲硅业、大全能源等客户多晶硅设备订单6.91亿元,同比增长277.
60%;军工领域订单从2021年的64万元跃升至7,628万元;取得包括光伏多晶硅、核能
、氢能等领域换热器在内的各类换热器产品订单4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智能装备
取得订单3.60亿元,同比增长118%。 
       (三)资本运作取得实效 
       报告期内,公司非公开发行项目成功募集资金13.30亿元,资产负债结构得
到优化,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成功收购中核嘉华55%股权,为抢抓国家核
能发展重大建设机遇提供坚实支撑;完成神木胜帮增资扩股,在煤炭分级分质清洁高
效利用领域夯实基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四)创新驱动强化技术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成为首批“甘肃省能源装备创新联
合体”成员单位,加入了由中核四〇四和兰州大学牵头组建的“甘肃省核燃料循环技
术研发与核技术应用创新联合体”,组建“兰石重装能源化工装备工程研究院”,科
研技术产业链进一步加强。换热公司与浙江大学、英集动力成立智慧清洁供热联合研
发中心,检测公司获批与兰州交通大学共建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取得多项成果。报告期内公司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年共投入9,216.73万元,比上年
同期增加191.04%,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59项。其中,“强腐蚀环境下镍基合金高
压换热器设备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严苛环境下高合金材料与核心设备关
键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等5项行业高端技术成果获得省市级殊荣。报告期内,公司
申请专利29件(已授权专利20件),参与修订《铸铁焊条及焊丝》国家标准1项,参
与制定能源行业标准4项。 
       (五)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推进实施“阿米巴”经营模式,划小
经营单元,核算历史数据,制定各级“阿米巴”运行逻辑及经营会计报表,建立超经
营目标奖励机制,分解关键绩效指标,优化绩效激励模式,经营效率明显提升,管控
效力不断增强。“三化”改造持续推进,建设完成省级重点项目——焊接数字化车间
,优化重构焊材库模块,开创压力容器行业焊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应用新模式。新建
质量管理系统、无损理化检测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六)改革攻坚纵深推进,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推动2021年重点改
革40项任务落地,高质量完成39项,完成率达97.5%。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制(
修)订章程等法人治理类制度10余项,全面落实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治理结构,
管控效力凸显。合理构筑组织架构,优化部门设置,搭建营销、物流、技术、生产等
资源协同平台,对分子公司基于战略导向进行分类管控,授权管理。集团化发展、专
业化管理优势不断彰显,内控管理机制更趋完善。 
       (七)党建引领工作扎实开展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党委理
论中心组学习13次、召开党委会(扩大)会议27次,研究部署决策重大事项142个,
及时跟进督办落实,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有力有效。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公司党员与群众结对技能“扶贫”办实事的做法受到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九指导组表
扬。党建工作基础不断夯实,1个党支部荣获“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个党
支部被命名为“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宣传思想工作凝心聚力,通过省、市及以
上报刊等媒体报道公司新闻33(篇)条。其中,央视《今日中国》《百年百城》直播
报道2次,公司对外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1.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传统能源方面,报告期内国际油价大幅上涨。2021年年末,布伦特原油现
货离岸价格为77.24美元/桶,比年初的50.37美元/桶上涨53%。原油价格的回升趋势
有利于引导国内石油炼化企业合理增加资本性投入,有利于能源化工装备行业市场稳
定发展。 
       新能源方面,2021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
审议通过“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
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会议明确指出要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报
告期内,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突破3亿千瓦,新能
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新能源产业发展迎来爆发周期,装备需求持
续上升。 
       2.传统炼油产能饱和,煤化工市场受政策影响,装备市场增量平稳 
       “十四五”期间,我国炼油行业正处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炼油化工
项目审批从2020年开始收紧,新增项目投资减少,但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仍处于增长
阶段,行业迈向大型化、一体化、集群化以及规模化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我国将
继续投产一批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中国炼油能力将预计新增1亿吨左右,同时新增
乙烯产能1110万吨,新增芳烃或对二甲苯产能1020万吨。 
       煤化工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在国内“双碳”目标和“两
高”政策的调控下,产能难以大幅扩张,审批呈现明显收紧态势,部分项目停工或取
消。报告期内,煤化工行业逐渐淘汰高耗能产业链,传统煤化工装备市场需求面临萎
缩。与此同时,新型煤化工行业倡导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下游行业的转型与发展将有效推进公司所处的能源化工装备行业向产业全
链条延伸,集成化、智能化、精细化、差异化、绿色化的技术装备应用而生;同时,
随着现代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产业的融合,推进工业废渣、废气、废料的综合
利用装备发展。 
       3.化工新材料自给率大幅提升,装备需求快速增长 
       2021年1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
”发展指南》中提出,至“十四五”末,我国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要达到75%,占化
工行业整体比重超过10%,先进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生物医用、高性能树脂、电子高纯材料为“十四五”中国高端新材料发展重点。化工
新材料受益于半导体、电子电器、新能源等领域转型升级,市场需求将步入快速增长
期,为相关装备制造产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4.新能源装备发展前景广阔 
       报告期内,受经济结构变化,环境和气候政策的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发生
显著变化,“双碳”目标政策持续推进,发展新能源是未来趋势,新能源制造产业也
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新能源装备及相关服务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核电市场在“十四五”期间将进入积极有序发展新阶段。截至2021年底,
我国大陆在建核电机组16台,总装机容量1750.78万千瓦。国内预计核电建设有望按
照每年6-8台机组的步伐稳步推进,以每台投资约200亿元计算,年均投资规模有望将
达1000亿元以上;“一带一路”沿线中,有28个国家计划发展核电,规划机组126台
总规模约1.5亿千瓦,以三代机组平均造价1.6万元/千瓦预估,市场总量约2.4万亿元
。2021年上半年,国家核准了5台核电机组,“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政策正在逐步
落实。2021年12月,公司参与建设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1号反应堆成功并
网发电,成为全球首座并网发电的四代核电站。 
       核电出海已成为未来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
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全面推进,核电“走出去”迎来了重要历史机遇。“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核能需求大,市场空间广阔,有28个国家计划发展核电,规划机组126
台总规模约1.5亿千瓦。以三代机组平均造价1.6万元/千瓦预估,市场总量约2.4万亿
元。 
       核电作为中国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家名片”,以华龙
一号、高温气冷堆技术为代表的我国核电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21年1月,华龙
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22年2月,由公司参与
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世界首座)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核
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位列世界第一方阵。积极响应全球能源变革大势,紧跟政策
红利,我国核电“走出去”具有坚实基础和多重优势。 
       报告期内,光伏产业链受益于海外业务拓展与国内装机容量提升,发电量
快速增长,设备需求旺盛。2021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5488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
的31.1%;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06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2.9%;光伏发电
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 
       光伏产业链可大致分为多晶硅料、单晶硅棒和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
组件以及光伏电站五个环节。从光伏设备角度看,多晶硅料环节核心设备为冷氢化反
应器、还原炉,单晶硅棒和硅片环节核心设备为单晶炉和切片机。受经济增长、政策
变化影响,光伏装备行业的收入增速随装机需求和预期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多晶硅行业核心企业有东方希望、亚洲硅业、大全能源、新特能源等。报告期内,由
于整个光伏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相关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升级迭代迅速,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报告期内,氢能源发展受到政策大力支持,风光发电制绿氢、工业副产氢
、核能制氢、储氢装备、氢燃料电池、氢冶金均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产业链分布看,制氢、燃料电池、储氢等氢能装备齐头并进,是产业投
资最活跃领域,投资占比超过80%。其中,制氢环节在项目数量、投资规模上均占比
最高,且多与风光水电等新能源项目或是与化工等项目以联动形式进行投资,具有投
资额高、周期长特点。氢燃料电池环节仅次于制氢环节,是目前氢能产业主要落地场
景之一,也是产业发展主要抓手,产业投资热度高、数量密。氢能装备主要包括制氢
设备、储氢容器、检测设备、压缩机、加氢站设备等,2021年制氢环节、储氢设备和
加氢站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氢能装备需求,同时也带动了氢能装备企业在国内
投资扩产。 
       (二)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政策对所处行业的重大
影响 
       报告期内,多项国家政策的颁布实施,对公司所处行业在绿色化改造、标
准化实施、向新能源转型发展等方面指明了思路和方向。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
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
快实施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绿色化改造。 
       2021年3月,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氢能被正式写入国家“十四五”发
展规划。方案提出,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
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2021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
项的通知》2021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
,到2025年达到16.5%左右。 
       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
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户用光伏市场将随“整县推进”政策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到202
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
盖率力争达到50%,对应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千亿。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提升城乡建设绿
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等十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
点任务。 
       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到2
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
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及“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
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我国煤化工行业影响深远。其中,会议指出要立足以煤为
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2021年12月,甘肃省发改委发布《甘肃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实施方
案》。重点实施打造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加快新能
源产业研发落地、提升风力发电产业链水平、着力构建光伏发电完整产业链、发展壮
大光热发电制造业、完善共性基础产业链条、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调度机制等
七项任务。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传统能源装备(炼油化工、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
域)、新能源装备(核能、光伏多晶硅、氢能等领域)、工业智能装备(快速锻造液
压机组、工业机器人等)以及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检维修服务
及工程总承包。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1.传统能源装备 
       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各类高端压力容器,主要用于炼油、化工、煤化工等领
域。炼油领域主要产品有重整反应器、加氢反应器(板焊式、锻焊式)、螺纹式换热
器、隔膜式换热器、高压容器(热高压分离器、冷高压分离器)、循环氢脱硫塔等;
化工领域主要产品有高压列管反应器、大型塔器等;煤化工领域主要产品有汽化炉、
变换炉、水洗塔、中间换热器、废热锅炉等;精细化工领域主要产品有:各种反应釜
、特材容器等。 
       2.新能源装备 
       核能装备主要产品有核电站压力容器、储罐(核安全2、3级);核燃料贮
运容器;核燃料循环设施后处理厂萃取设备、后处理首端专用设备、产品贮存容器、
贮槽、箱室设备及蒸发器(核安全2、3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乏燃料现场贮存系统
、装卸系统及新燃料运输系统相关设备、HTL电加热器;核电用板式换热器、微通道
换热器。 
       光伏多晶硅装备主要产品有多晶硅生产核心设备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及
换热器、塔器、球罐等常规设备。 
       氢能装备主要为制氢、储氢和加氢站装备。具体产品有低压储氢容器、煤
制氢装备、加氢站用微通道换热器(PCHE),正在研发渣油POX造气制氢装置、大型
高压储氢球形储罐和卧式储罐(45MPa/75MPa)和丙烷脱氢技术装备。 
       3.工业智能装备 
       公司的主要产品有快速锻造液压机组、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平台、重
载转序机器人、5G+系列化设备、特种打磨机器人等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船
舶、航空航天、军工、石油化工、新材料应用等重要行业或领域。 
       4.节能环保装备 
       公司有板式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工业烟气净化设备、锅炉除尘脱硫脱
硝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主要产品,主要用于冶炼、发电、化工等行业大气污染治理
,锅炉除尘脱硫脱硝以及污水处理。 
       (三)经营模式 
       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与客户建立密切的日常沟通
机制、目标客户针对性走访、客户邀标及主动搜集等形式获取市场信息,以公平竞标
的方式获得产品制造、检维修服务和工程总承包合同订单。根据装备制造订单技术条
件,公司逐步完成研发设计、工艺技术转化、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等环节,最终发
运现场安装并交付用户;工程总承包业务通过招标方式开展设计、采购、工程施工等
工作,并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管控。同时,公司利用技术优势积极为客户提供
持续优质的检维修服务,通过不断提升服务化水平,逐步搭建了能源行业“核心装备
制造+全产业链综合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和综合竞争优势。 
       1.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公司紧盯下游行业投资信息,依托公司的
核心技术、制造经验与品牌优势,通过与国际国内总承包商、工程公司建立良好合作
机制,向工程方与业主方提供施工前期设计、技术咨询等方案,以投标报价的方式获
取工程装置的核心设备订单;通过承揽的EPC工程总包,直接提供相关工程设备配套
;通过为业主方提供最优的检维修方案及技术咨询服务,获取检维修业务订单。 
       2.定价模式 
       基于公司所属的行业特性、产品结构及市场竞争环境,定价模式以成本导
向定价法为主,结合一定的竞争导向定价法。 
       3.设计模式 
       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包括技术协议,规定了具体的设计模式,主要为
:一是根据客户提供的工况条件和工艺参数的自主研发设计;二是由客户提供的外来
设计图纸的原图审查设计,并对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及无法满足制造工艺要求的内容
,与原设计单位进行协商修改确认。 
       4.采购模式 
       公司设有采购中心专门负责兰州、青岛、新疆、嘉峪关四大基地的物资集
中采购订货、实施供应、统筹调配等工作,采购物资范围主要是公司产品用板材、管
材、锻件、焊材等原材料、产品用外购配套件及工程总包项目用材料和设备。针对公
司产品单件小批量订单式生产、所用原材料针对性强的特点,对所需材料及设备采取
集中采购的模式。同时,公司搭建了动态、统一的合格供应商管理体系,内部严格对
供应商进行资格准入审查及SRM供应商平台管理,对大宗原材料、主要辅助材料实行
国内物资材料生产厂家直供模式,保证了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价格水平。
 
       5.生产模式 
       由于公司主要产品为定制型的非标准化设备,用户对同一类产品的用料、
参数、性能要求均不同。公司的生产组织模式为“以销定产”模式,即完全根据客户
的订货合同来安排、组织生产。产品生产周期一般为3-12个月,产品在安装调试、功
能验证、生产线打通、整体装置试车成功的平均验收周期为3-6个月,综合订单执行
周期平均为6-18个月。 
       (四)产品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 
       公司是国内能源装备和工业智能装备细分领域的核心企业之一,是国内为
数不多的同时具有能源行业工程、技术、工艺设计总包资质和核心装备制造能力的企
业。报告期内,公司联合宝武集团等合作伙伴,解决了光伏多晶硅装备核心材料依赖
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内首家实现镍基合金(N08810)材料国产化的企业。 
       1.在传统能源装备方面 
       公司是中国建厂最早的集炼油、化工、煤化工高端压力容器的领军企业,
凭借自身实力填补了国内能源装备领域百余项技术和产品空白。公司为国内首家民用
核级板式换热器生产企业,是国内最大直径、最大吨位螺纹换热器制造商,是国内炼
油行业四合一连续重整反应器设备独家供应商,代表着国内重型压力容器的领先制造
水平。同时,在锻焊式压力容器制造领域,公司可生产单台重达2000吨级的大型锻焊
式加氢反应器,打破了国内少数企业在千吨级以上大型锻焊式压力容器制造领域中的
垄断地位。 
       2.在新能源装备方面 
       公司攻破了厚壁镍基合金(N08810)材料,材质特殊、耐高温、耐高压、耐
高磨损及耐强腐蚀等10余项技术难题,形成了多项该材料制造专有技术,并制定了国
产镍基合金(N08810)材料冷氢化反应器设计选材技术规范、材料焊接、热处理等制造
技术规程及多项企业标准,大幅缩短了交货周期、降低了产品成本,引领着多晶硅装
备国产化材料的发展方向;子公司中核嘉华在核燃料贮运容器细分领域具有非常高的
市场占有率,制造了中国首座核电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厂的绝大多数非标设备。 
       3.在工业智能装备方面 
       公司具有多年使用、设计、制造锻压机组装备方面的经验,在国内快锻压
机市场占有优势份额。“快速锻造液压机组、径向锻造机、重型全液压三辊、四辊卷
板机”等系列产品均属机、电、液一体化工业大型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
智能化立体仓库、立体车库、打磨机器人、锤替代压机等设备应用于各相关领域;“
重型四辊全液压卷板机”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使我国成为继德国之后世界上第
二个可制造此类大型装备的国家。在压延装备所属的自由锻领域,公司的整体技术能
力、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4.在能源化工行业工程总包方面 
       公司是能源行业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中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前端石化工程设计
院、全领域装备制造实力及综合服务能力的产业链全流程覆盖企业。子公司瑞泽石化
拥有化工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炼油工程三个专业的甲级设计资质和石化、化
工行业工程咨询资质,现拥有57件自主研发的授权专利(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
利41件),其研发的两段离心逆流连续重整技术是目前我国炼油企业炼油工艺中的一
项先进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连续重整技术的垄断,率先实现连续重整技术国产化。
基于上述核心专利技术,瑞泽石化完成石化工程设计项目百余个,涉及我国石化行业
130多个炼油化工企业。 
       (五)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转型驱动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推动由传统能源装备制造向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转型
,取得核能、光伏多晶硅、氢能等新能源领域订单10.40亿元。其中,取得东方希望
、亚洲硅业、大全能源、新特能源等客户多晶硅设备订单6.91亿元,同比增长了277.
60%,为公司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市场驱动 
       报告期内,公司紧盯产业发展政策,在聚焦能源化工行业核心装备制造、
巩固传统市场的优势地位、保持传统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精细化工
、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市场开拓力度,重点加强同优质大型客户的合作,为公司经营
业绩增长开辟新的航道。 
       3.科技创新驱动 
       报告期内,公司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56项,全年研发投入9,216.73万元
,通过科技创新,攻克10余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制首台国产化镍基合金(N08810)冷
氢化反应器,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材料国产化应用;成功研制出2000吨级大型锻焊式
加氢反应器,打破了国内少数企业在千吨级以上大型锻焊式压力容器制造领域中的垄
断地位;完成大型模块化板式空预器、核电用深波纹大型钛板板式热交换器等新产品
研制;成功突破径向锻机关键技术国产化研究,研发的70MN快速锻造压机更是打破最
高吨位历史,实现重载转序机器人成果转化,完成特种打磨机器人等产品开发;完成
聚乙醇酸(PGA,可降解塑料原料)反应釜。上述产品的研制成功和科技成果转化为
公司经营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4.管理驱动 
       报告期内,公司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推进实施“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
划小经营单元,核算历史数据,制定各级“阿米巴”运行逻辑及经营会计报表,建立
超经营目标奖励机制,分解关键绩效指标,优化绩效激励模式,经营效率明显提升,
管控效力不断增强;健全市场化选用制度,持续发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的效能;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突出绩效考核,完善超经营目标奖励分享机制,
实现薪酬分配的差异化。大力开展人才选拔培养,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创新产业工人
培训体系,快速培育壮大核能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公司立足于传统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工程总承包等主营业务,以
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向新能源装备领域拓展,推进实施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重构
营销管理体系,完善激励考核制度,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抓手,依托公司近70年积累的
技术底蕴、树立的品牌优势、凝聚的企业文化,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一)领先的制造能力和产能布局优势 
       公司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完成了兰州新区高端能源装
备制造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及出口基地、新疆能源装备制造
基地、嘉峪关核能装备制造基地以及超大型容器移动工厂的能力布局。随着“一带一
路”建设的推进,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进一步融入国际化经济战略圈。
2021年11月,公司成功收购中核嘉华,嘉峪关基地(中核嘉华)位于嘉峪关市嘉东工
业园区,是公司核燃料贮运容器、核化工设备、核乏燃料后处理非标设备、核设施检
维修运行服务的主要生产研制基地。公司利用“四大基地+移动工厂”的优势产能布
局,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紧跟市场和政策变化,着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模式,向客户全方位展现公司的产品及服务。 
       公司通过出城入园产业升级、青岛一期完善和二期核电厂房建设、新疆基
地建设以及重型承压装备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协同化、智
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公司装备承制能力处于国
内领先水平。公司自行研制的全液压大四辊卷板机为世界卷板能力最大的设备之一,
最大卷板宽度3米、最大卷板厚度280毫米;天然气加热炉炉膛容积8米×9米×30米,
最大载重1,200吨;100吨封头堆焊用大型变位机和多台瑞典ESAB焊接机,可完成高压
厚壁压力容器的自动焊接工作;90°弯管内壁堆焊机主要用于90°弯管的内壁热丝TI
G环向堆焊,采用机器人技术,实现8轴联动;曲面板测量划线坡口数控切割机采用机
器人六轴联动控制方式,测量精度在±0.5毫米以内,可实现曲面板(球壳板)的精
密划线、切割;9MVe直线加速器可满足不大于350毫米厚度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
。目前,公司具备1,200吨的起吊能力,用户现场具备制造直径10米以上的容器产品
,能完全满足能源化工装备企业所需的超大直径关键核心设备的承制。 
       (二)新能源产业布局优势 
       公司紧抓“双碳”政策机遇,初步完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务布局。在光
伏多晶硅装备领域,公司成功研制首台国产化镍基合金(N08810)材料冷氢化反应器
,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是公司“大国重器”制造领域的新突破。公司与
亚洲硅业、东方希望、大全能源、杭州锦江集团等多家客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
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核能装备领域,公司通过收购控股中核嘉华,完善了核能
产业链,核能产业布局正式进入“一中心三基地”阶段,同时通过构建“一体两翼三
新”的核能业务布局,形成覆盖从上游核化工装备和核燃料贮运容器,中游核电站装
备,到下游核乏燃料循环后处理装备的核能装备产业链,取得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
等37家核电业主单位供应商资格。 
       (三)科技创新优势 
       公司拥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306人(正高级工程师17人;高级工程师158人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04人;国家级注册类资质人员157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3%
,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技术创新、
项目管理高层次科研队伍。2021年公司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56项,全年研发投入9,
216.73万元,通过科技创新,攻克10余项技术难题,“强腐蚀环境下镍基合金高压换
热器设备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应用”、“严苛环境下高合金材料与核心设备关键技
术研发及工业应用”等5项行业高端技术成果获得省市级殊荣。 
       (四)专业资质及技术优势 
       公司在中国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中国首家取得一
、二、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许可证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的ASME压力容器U
和U2制造证书,取得欧盟BV(必维国际检验集团)颁发的PED认证证书。公司拥有化
工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炼油工程三个专业的甲级设计资质、石油化工工程总
承包贰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石化、化工行业工程咨询资质。在核能
领域拥有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许可证、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许可证(核安全
3级)、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核安全2、3级)、制造许可证等多个核级相关
资质。公司拥有厚壁筒节成型、螺纹锁紧环式换热器宽齿距大螺纹的整体加工及检修
、大直径厚壁反应器的现场组装等多项非专利技术,目前拥有各类专利297项。 
       (五)品牌优势 
       公司深耕炼油化工高端能源核心装备制造行业近70年,在炼油化工等重大
技术装备制造领域连续创造了多个国产化、大型化设备零的突破,用优质的产品与服
务为国内炼化装备配套与技术更新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的摇篮和
脊梁”。“兰石”品牌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形象,获得了用户高度认可,在国内具有极
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并开始逐步树立国际化品牌形象。新时期,公司将以提
升国家能源装备水平为己任,以低碳绿色、安全高效为方向,加快能源装备制造业的
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
产业,优化调整辅助产业,持之以恒地走产品高端化、经营国际化、制造智能化、业
务集成化、产融协同化、管理现代化的道路,将公司打造为具有数据洞察和产业整合
能力的能源化工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面对疫情影响下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公司始终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董事会部署要求,聚焦转型
升级和扭亏增盈中心目标任务,经营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403,706.10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1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72.86万元,完
成扭亏增盈目标;实现新增产品订货39.01亿元、同比增长52.09%。 
       (一)主营业务分析 
       营业收入变动原因说明:公司持续从传统产业向新能源市场转型,同时开
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多措并举提升运营效率,本期公司产品产出总量较上年同期增
幅较大,实现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39.17%。 
       销售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公司订货增加导致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3
1.69%。 
       研发费用变动原因说明:本期公司业务转型升级,向核能、光伏、氢能等
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新增研发投入导致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191.04%。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期公司订单增加,采购付
款增加;承建的部分EPC项目接近收尾,回款下降。综合以上原因导致经营活动现金
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减少80.20%。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期收购中核嘉华支付收购
款导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减少。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期收到非公开发行募集资
金导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
期减少。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面对疫情影响下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公司始终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董事会部署要求,聚焦转型
升级和扭亏增盈中心目标任务,经营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403,706.10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1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72.86万元,完
成扭亏增盈目标;实现新增产品订货39.01亿元、同比增长52.09%。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传统能源装备行业发展趋势 
       (1)炼油化工行业 
       由于新冠疫情引发的需求影响以及我国“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落实,能
源投资结构加速转变,新能源投资的增长趋势明显,未来全球炼油产能增长将有所放
缓,但是伴随着全球落后炼厂大规模关停,会带来补充新增产能投资。根据IEA《Oil
2021Analysisandforecastto2026》报告,目前第三波全球炼油厂合理化利用正在进
行中,预计2022年全球将新增6315万吨/年炼油产能。根据RystadEnergy预测数据,2
021年全球炼油厂产能利用率达到78%,并在2022年和2023年达到80%的峰值;2023年
后由于需求增速落后于产能增速,未来炼油产能将出现缺口。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
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宏
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进一步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炼化行业面临发
展与减碳双重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化工品及新材料的需求
持续快速增长,推动产能快速增长。“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将有多个炼化一体化项
目建成投产,预计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达9.8亿吨,乙烯总产能突破5000万吨,成为
世界第一大炼油和乙烯生产国。另一方面,我国确立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
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炼化行业低碳发展是必然选择。 
       (2)煤化工行业 
       传统煤化工领域生产结构方面,煤制合成氨占比已经超过75%,30万吨/年
规模以上占总产能的73%,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呈现出多联产、精细化、专
用化的特征。传统煤化工行业产业已加快转型升级速度,着力推动煤化工向精细化、
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十四五”期间,煤化工将以打造精品工程、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进行
适度发展。从国家战略和能源安全角度来看,现代煤化工的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
烃等大项目会有战略性的缓慢释放。在“十四五”期间,现代煤化工将作为油气替代
重要方式,继续在煤制清洁燃料和煤制化学品方面发挥有益补充作用。未来煤化工行
业将向高端化、清洁化和市场化路线迈进,将促使煤化工企业实施高端化、清洁化改
造并革新生产技术,将推动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为煤化工装备带来发展机
遇。 
       2.新能源装备行业发展趋势 
       (1)核能 
       在国家“双碳”政策背景下,发展核电成为我国改善能源结构的重要选项
,未来电力增长主要依靠风、光、核电等新能源,未来15年将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提升空间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
有序发展核电”。这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用“积极”来形容核电发展工作
安排。核电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资源之一,并且做为现代高科技密集型的战
略性产业,对材料、机电等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效应十分明显。前期由于国内担忧核
电安全性问题,核电装机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我国自主第三代核电逐步投入商运、
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
工程)成功并网发电、钍基熔盐堆试运行,以及安全性的充分验证,预计中国的核电
装机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预计到2025年,我国在运核
电装机达到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到2035年,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合计
将达到2亿千瓦。“十四五”及中长期,核能在我国清洁能源低碳系统中的定位将更
加明确,作用将更加凸显,核电建设有望按照每年6至8台持续稳步推进,核电行业政
策利好将带动下游核电装备市场提速发展。 
       在核燃料循环利用领域,截止2020年我国核乏燃料累计产生量6890吨,目
前大亚湾核电站在堆贮存水池已饱和,开始向岭澳二期倒运;2025年则接近1.6万吨
,照此预计超过10个核电站在堆贮存饱和。到2030年,全球将新建约300台核电机组
,在运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乏燃料循环处理累计市场规模将达数千亿元。由于
持续累积的核电乏燃料处理的刚性需求与乏燃料后处理产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
于乏燃料贮存及运输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后续随着核电步伐加快,市场容量空间将
得到释放,十四五期间核电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核能发展迎来了新风口。 
       (2)光伏 
       光伏发电作为清洁和可再生绿色能源,具备低碳和零排放的特点。同时光
伏行业作为中国少数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国家不断地出台相关促
进政策,推动光伏行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和中国相关
政策的推动下光伏发电行业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
将达到95%,其中光伏发电在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占比达到60%。根据IEA的《全球
能源行业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图》:2050年全球近90%的发电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合计占比近70%。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继续进步,以中国为代表的
全球光伏发电产业的产业链更加完善,产业更具规模化,将带动光伏发电成本的进一
步下降,平价上网的时代正在到来。在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产业链完善和规模化推
动下全球光伏发电行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具备巨大的发展
空间。 
       2021年,伴随着光伏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光伏硅料的需求与日俱增,
光伏硅料供需处于紧平衡,硅料需求65万吨(160GW新装机),高于实际61万吨产能
,供需缺口下硅料涨价超130%,硅料厂商扩产密集。2021-2025年硅料设备市场规模
超450亿元(100万吨新增产能)。其中,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等核心设备市场规模
合计超70亿,多晶硅装备核心材料国产化大大缩短反应器交期将交货期由16个月缩短
到8个月。 
       (3)氢能 
       国际氢能产业发展全面提速,成为全球未来能源战略结构转型的战略方向
,我国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我国已经形成多个氢能产业集群,
完整的氢能产业链逐步形成。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所提出的中
国氢能及相关产业总体目标,氢能源比例远期将达10%,产值突破12万亿元。我国相
继发布《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顶层规划,鼓励并引导氢能
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2019年以来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加氢站的建设,政策顶层设计启
动将有助于全产业链的发展。 
       氢能产业的发展给压力容器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氢能储运设
备是氢能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撑。另一方面,氢能产
业发展将推动临氢、超高压、超低温以及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多层包扎结构设备的设
计制造、检验检测、风险评估等方面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推动压力容器产业向高端
、清洁、环保、高效方向的转型升级。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
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
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
值达到12万亿元,这将对氢能储运设备材料提出了大量市场需求。 
       3.工业智能装备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和《“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
划》,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同时到
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
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
基本实现智能化。 
       (二)公司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国家能源生产和革命总要求,依托高端能源装备制造,聚焦
平台资源运维,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愿景,以供应链控制、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增值为
目标,通过产业经营聚合资源、通过创新集成驱动转型、通过资本运作提升价值,建
立产业经营、科技创新、资本运作“三位一体”的业务运营体系,打造“产品高端化
、经营国际化、制造智能化、业务集成化、产融协同化、管理现代化”的业务生态格
局,发展成为具有数据洞察和产业整合能力的能源化工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2.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紧紧围绕“高端化迈进,同心圆放大——具有数据洞
察和产业整合能力的能源化工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以“六化”(
产品高端化、经营国际化、制造智能化、业务集成化、产融协同化、管理现代化)为
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3.发展目标 
       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做强做精传统能源装备业务,向低碳绿色
和价值链高端发展;全力培育新能源装备及新材料业务,提高营收占比,使其快速发
展成为能够给公司持续带来业绩贡献的主营业务之一;培育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高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新产品;检维修、EPC工程服务等毛利率高的高端
服务业务营收占比明显提升;压力容器智能制造和财务业务信息化管理全面实现;产
业经营和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深入向新能源、新材料
、工业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拓展,基本实现向能源化工行业系统集成承
包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4.发展思路 
       一是坚持转型升级、动能转换。深耕传统能源装备制造主业,加快新能源
产业跨越式发展,全力深化能源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布局,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和能级提升;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按照一体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要求
,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制度流程改革;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优势。推进信
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加快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工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务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拓展空间,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
,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组织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扩大市场范围,拓展市场空
间;五是坚持资本运作、引领转型,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融资平台、产业孵
化等功能,利用“合作、合资、合伙”的方式,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
的战略投资者,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六是坚持经营创新、压实责任。
进一步深化“阿米巴”经营成效,完善与市场挂钩的核算制度,强化经营意识,实现
全员参与;七是坚持对外开放、强化合作。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合作渠道,消除信息
孤岛,扩大合作成果,促进协同共进。 
       5.产业发展规划 
       (1)发挥关键设备制造的优势,强化核心技术研发与设计能力,充分发挥
瑞泽石化在先进能源化工工艺包技术研发领域的优势,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向上游
工程设计和下游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培育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加
快盘锦浩业360万吨/年重油加氢EPC项目和宣东能源50万吨/年危废煤焦油提质改造EP
C项目两个募投项目建设工作,加快宣力环保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工业化推广与
应用,进一步积累炼油化工煤化工EPC工程实施管理经验,降低工程成本,提升业务
板块盈利能力。 
       (2)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国内市场以炼油化工、煤化工、核电、光伏多
晶硅和氢能装备市场为核心驱动;国际市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
重点市场,多渠道加快推进炼油化工、煤化工业务国际化进程。 
       (3)开展“碳减排”前沿技术研究,加大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领域的研
究,重点在炼油、煤化工尾气CO2净化分离,CO2与H2在制备甲醇、合成气、可降解塑
料等化工品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场景应用,为炼油化工、煤化工行业早日达到“碳达峰
”和“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4)加快新能源装备转型发展 
       推动光伏产业装备取得新突破。通过与东方希望、亚洲硅业、大全能源、
杭州锦江集团等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形成合作,与宝武集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制
多晶硅项目中的国产化装备,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光伏领域大型关键
装备从材料到制造的全面国产化、集成化,并拥有多项核心拳头产品,推动新能源制
、储、用的示范项目,在该行业取得领先市场地位。 
       进一步推动核能装备产品发展。抢抓国家核能发展的重大配套工程——中
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建设以及把甘肃打造为国家核乏燃料循环基地的重要机遇,依托
中核嘉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进一步整合公司核能装备业务板块。整合
产学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协同、合作、交流平台,加快特种金属材料、
纳米材料等在军工、国防工程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推动国防军工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
伸。 
       布局氢能产业装备产品。积极融入“碳达峰”“碳中和”,把发展氢能产
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氢能“制、储、运、充”各环节,积极开展共性
技术研发、关键装备制造、示范项目建设推广等前期研究,进一步加大制氢装备、分
布式氢储能技术、大型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的研发。 
       (5)以自主技术为引领进行EPC项目选择,通过悬浮床加氢/渣油加氢裂化
技术、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煤制氢技术等核心技术EPC项目推广复制,承接高质量
EPC工程业务;搭建有序、快捷、高效项目管理协调组织平台,实现项目全周期信息
化管理;整合融资端各类有利资源,协助客户搭建适当的融资渠道,提供整体解决方
案;利用瑞泽石化工程设计和咨询能力,承接石化装置升级改造任务。 
       (6)打造技术咨询、设计改造、设备检测、在役设备及装置检维修服务五
大能力。开展现场无损检测、螺栓定力矩、现场机械加工、装置区维保等服务,积极
开拓技术咨询及医药、军工、核电压力容器装备检维修服务,建立绿色采购通道,提
升公司核心产品检维修能力和装置检修的整体能力。 
       (三)经营计划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收官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实现新能源转型
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公司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重要窗口之年,必须站在全新
的战略高度,紧抓新能源行业发展机遇,深入分析内外形势,始终保持清晰的战略定
位,乘势而上开启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从公司发展战略看,公司正处于新能源装
备行业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和传统能源装备高端化、智能化、低碳绿色转型升级的交汇
期,四大基地+移动工厂+三大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更为精准,制造底蕴雄厚、产业基
础扎实、业务覆盖全面的资源禀赋更加凸显。从公司发展态势看,公司发展基础、发
展条件正在深刻变化,增长动能更加强劲,市场预期持续向好,进入了蓄力起跳、质
变飞跃的新阶段。 
       2022年,公司经营目标是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提升
至30%,新能源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将紧紧围绕“
十四五”战略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推动四大转型升级,着力强化五大基础
平台,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夯实经营发展基础,进一步做大业务规模、提升盈利能力
和公司内在价值,保障股东利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2年,公司将重点开展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1.紧抓国家“双碳”政策和“十四五”规划机遇期,全面推动转型升级 
       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全面推动转型升级,聚力形成传统能源装备、新能源
装备、工业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检维修服务及工程
总承包产业新格局,通过“四大转型”深入实施,全力推动公司发展成为具有数据洞
察和产业整合能力的能源化工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1)由传统能源装备向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转型,形成新能源装备核心品
牌优势 
       进一步完善核能装备产业链和产品线,利用中核嘉华区位优势,统筹兰州
、青岛核能装备制造资源,聚焦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项目合作、核设施检维修、新
材料研发、新能源项目合作,深化与核能领域核心客户、行业龙头企业全面合作;同
时围绕军民融合两翼产品,做大核能新产品、新服务及新工程,全面进军核能领域。
立足镍基合金材料国产化,引领光伏多晶硅核心装备全面国产化,深化与亚洲硅业、
大全能源、东方希望、新特能源等国内多晶硅行业核心企业合作关系,提升市场占有
率市场;在氢能源装备新兴赛道,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尽快完成氢能装备
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卡位布局,掌握关键技术,形成先发优势,重点推广现有的煤制氢
、低压储氢容器和微通道换热器等产品,建立细分市场竞争优势。公司将全面做强新
能源研发、制造及工程服务能力,致力于发展成为核能、光伏多晶硅、氢能等新能源
领域关键装备核心制造商。 
       (2)做强由单一制造向工程总包转型,推广自有技术EPC工程总承包,提
升市场竞争力 
       全面推广悬浮床加氢、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纯氧非催化转化等核心技
术市场化应用,致力于废油渣油高效利用与低阶煤分质高效循环综合利用市场,并在
千吨级悬浮床锻焊加氢反应器、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领域形成领先优势;依托成熟的
工程设计、施工优势与环保项目运营模式,延拓固废高值化利用市场,实现污染治理
环保业务“设计+工程+运营”一体化综合环境服务。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全力推
动工程总包向行业中高端发展,总体实力向上跃升一个台阶,推进向系统集成工程承
包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3)强化由单纯制造向制造加服务转型,延伸服务产业链条,增强业务黏
性与可持续性 
       致力于提供传统能源、新能源领域技术咨询、设计改造、在役设备及装置
检维修服务,并逐步承接集成化、模块化、撬装化等业务,各领域全面对接客户需求
,解决急难险重问题,全力打造行业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 
       (4)持续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内加国际市场转型,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以经营国际化为目标,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重点市场
,多渠道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子公司瑞泽石化承接国外炼化工程总包项目,带动自
有装备制造、工程服务走出国门;注重国际优质大型工程公司的供应商资格认证,推
介重点产品扩大市场。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强化能源化工装备工程研究院的顶层设计功能,发挥兰州、上海、青岛、
西安、洛阳等研发设计机构的支撑功能,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合平台和
行业技术中心平台的引领功能,构建协同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提升高端技术研发合
作与核心产品的设计制造能力,打造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 
       发挥各级研发技术平台作用。做实能源化工装备工程研究院功能定位,依
托甘肃省石油化工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和联通内部各产业技术,开
展技术合作研发,构建独特的新能源产品技术、装置集成技术及工艺包技术。利用甘
肃省核能装备创新联合体平台快速推动“放射性废有机相处理技术及装置的研究与应
用”等项目转化实施。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甘肃省大型板焊结构压力容器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压力容器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压力容器特种材料焊接重点实
验室、甘肃省板式换热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大型快锻液压设备技术创新中心、甘
肃省机械装备材料表征与安全评价工程实验室,围绕各产业板块制造业务打造工艺技
术创新平台。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采用项目负责制、项目跟投制、项目成果
分享制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快产品技术向绿色、低碳、高效升级。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与选题立
项管理,布局大型高压气态储氢容器、核能制氢装备、光伏制绿氢装备、四代核电、
核电板式换热器、核燃料循环利用技术装备、乏燃料后处理装备等一批新能源、新材
料前瞻性研究与技术;谋划超大型紧固件检测能力储备;推进前端工程设计向精细化
工、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转型。开展碳减排碳达峰相关技术研究,在炼油煤化工尾
气CO2净化分离,CO2与H2在制备甲醇、合成气、可降解塑料等化工领域布局技术研究
和场景应用。 
       3.优化生产运营平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紧紧围绕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双碳政策利好,充分利用“四大基地+移
动工厂”的产能布局优势,统筹人员、设备、厂房等资源禀赋,着力搭建信息化、智
能化、绿色化的生产运营平台,优化升级公司先进制造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全方位
支撑产品研制、市场开拓和经营质效提升。 
       以“三化”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重型承压装备生产和管理
智能化新模式项目落地,推动业财一体化建设、数字化车间建设、生产指挥中心建设
等12个模块,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全流程生产管理系统,建立行业智能制
造标准体系,实现整体制造技术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培育整合内部辅助配套业务。立足内部配套、面向外部市场,优化整合下
料、机加工、冲压成型等业务,与大型原材料供应企业联合建设“材料深加工配套与
集散中心”,打造西北第一的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配套中心。 
       突破目标天花板,努力回报股东。明确制定保底、基础和摸高三项指标,
组织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任务、细化举措,营业收入力争突破“天花板”,利润再
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回报股东。 
       4.深化智能制造平台,赋能智能化转型发展 
       公司正在由传统能源装备制造向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转型,致力于成为具
有数据洞察和产业整合能力的能源化工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打造智能工厂新模式。聚焦打造典型压力容器制造过程和管理决策的数字
化、智能化管控能力,开展智能新模式建设,将各业务场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实
施落地。2021年,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重型承压装备生产和管
理智能化新模式建设项目”,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和平台,提高
生产效率、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市场响应能力,加快公司业务转型升级。 
       构建大数据价值管理。重点围绕工艺和生产协同管理、生产和质量协同作
业、生产和供应链协同管理、生产设备远程监控、销售和采购协同管理、业财一体化
、能源安全环保管理等方面,构建以“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大数
据价值管理体系,实现整体制造技术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提升公司在新能源装备
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制造和成本管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
业务发展成为公司支柱性产业。 
       5.强化资本运作平台,助推产融协同发展 
       发挥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优势,将产融结合作为培育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合作、参股、合资和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核心业务,加快新兴业务发展速度,
助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产融发展新格局。 
       拓宽资本运作渠道。充分论证在供应链短板、新能源设计能力补足方面资
本并购的可行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能源及配套产业;引进高匹配度、高协
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进一步探索经营效益好、发展潜力高的子公司
混改或分拆上市可行性;适时推出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政策。 
       培育“专精特新”。中核嘉华、瑞泽石化等子公司均具备培育发展成为“
专精特新”企业的实力和潜力,集中资源助推发展潜力高的子公司快速发展,探索论
证上述子公司深入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或分拆上市可行性
。 
       强化产业协同合作。在产业前沿、科技创新、市场开发、改革发展、资本
运营等层面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携手合作,深化合作关系;整合融资端各类资源,
协同匹配或协助客户搭建适当的融资渠道,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围绕产业强链、延
链、补链,全面加强产融结合、产业协同能力,发挥各自领域资源优势,打造具有竞
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6.夯实管理服务平台,增强改革创新活力 
       加强董事会建设,固化法人治理成效。强化董事会职权落实,促进董事会
制度全覆盖;更加细化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确保各项职权有效承接;完善子公司治
理结构,进一步强化委派董、监事履职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子公司层面全面落实总
经理向董事会报告工作机制,更加突出经理层执行董事会决议监督。 
       强化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强企。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优化人才资源获
取模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按照用人需求与能力素质匹配原则做好职业经理人引入
工作,围绕产业链整合、混改业务,培育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人才在职自学、
带薪学习制度,优化教学与生产对接的培养长效机制;实施重点专业、关键人才继任
培育,年轻高潜质人才实行跟踪培养和动态化调整使用;创新产业工人培训体系,快
速培育壮大核电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核算会计向全面预算和为经营服务的管理会
计转型,管理会计向资本运作者转型。持续推进绩效和贡献挂钩、超经营目标奖励机
制,加大“金牌销售”营销收益分享激励力度。 
       全面优化风险管控体系。建立风险信息化辅助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信息
沟通与反馈机制,严控各类经营、投资、财务、并购、法律风险;加强审计监督整改
力度,建立重大决策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建立主要预算指标定期
通报评价制度。压茬推进“两金”压降,明确清欠进度,压实主体责任,确保应收尽
收。 
       抓深抓细“阿米巴”经营管理。着力推动一级巴向二、三级巴垂直落地,
各级经营者全面贴近市场,明确超经营目标奖励金额,形成“多干多得、成果共享”
的激励导向。 
       7.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董事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
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
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党组织在公司重
大事项决策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董事会将坚持党建引领,持续解放思
想,化解转型发展矛盾,破解重点工作难点痛点问题,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互融
共促,以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 
       董事会将自觉接受监督检查,严守各项法律规定,规范开展信息披露和投
资者关系管理;严格执行股东大会决议,维护股东权益;统筹抓好底线工作任务,确
保董事会工作规范高效,推动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政策风险 
       公司专业从事传统能源装备(炼油化工、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
新能源装备(光伏多晶硅、核能、氢能等领域)、工业智能装备(快速锻造液压机组
等)以及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检维修服务及工程总承包,属于
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范畴,主要为炼化化工、煤化工、光伏多晶硅、核化工、核电、核
燃料循环设施后处理、钢铁、机械、汽车、国防军工等行业工业企业等提供关键装备
。装备制造业与国家产业政策关系紧密,若未来国家关于新能源、石油化工、煤化工
等产业政策发生较大不利变化,则可能会影响公司订单获取和执行,进而影响公司业
绩。 
       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研究相关行业政策变化趋势,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降低政策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公司专业从事传统能源装备(炼油化工、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
新能源装备(光伏多晶硅、核能、氢能等领域)、工业智能装备(快速锻造液压机组
等)以及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检维修服务及工程总承包,属于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范畴,下游客户均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
供基础产品,其发展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若下游行业景气度降低
将对本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要加大研发创新力度,通过管理提升和技术升级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是发挥资产的规模优势和产业协同效应,形成发展合力。通过上述措施的全面深
入落实,使公司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实现公司经营业绩稳定增长。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能源装备制造业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关性较
强。公司依托传统能源装备制造业优势,积极拓展EPC工程总包市场,并利用在EPC工
程总包中的话语权,在设备订单获取中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在石油炼
化设备及新型锻压设备制造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主导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
有率,在中短期内公司的行业地位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但长期来看,随着国内竞争对
手的能力提升以及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公司将面临竞争不断增加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下
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大营销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拓展销售区域,重点加强
同优质大型客户的合作;加强细分市场研究,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
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狠抓降本增效,开
源节流,积极寻找布局新的业绩增长点,构建相关、多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4.应收账款增加带来的坏账损失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增长、客户结构及账龄结构改变,公司应收款项逐步增
长,公司资金周转速度与运营效率较低,存在一定的坏账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优化产
品结构,调整销售策略,降低应收账款余额;同时积极通过对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进
行评估、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逐一评价、制定回款计划等措施来加大应收账款回收
力度,降低公司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对超过回款期的应收账款加大催收力度,必要
时采取法律措施。 
       5.商誉减值的风险 
       公司于2017年、2021年分别完成了对瑞泽石化、中核嘉华的控股权收购,
截至2021年末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商誉为2.63亿元。2022年,若被并购企业不能较
好地实现预期收益,则可能对公司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被并购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是检验公司并购、整合是否
成功的关键。公司对被并购企业的战略梳理、企业文化宣贯、管理制度修订等工作进
行持续规范化整合,并通过董事会制定年度经营目标,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同时利用
其在技术、市场方面的优势,在资金、管理方面给予支持,实现优势互补,并产生协
同效应。通过上述举措,更高效地提高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效益,从而降低其商誉减值
的风险。 
       6.财务风险 
       目前,公司有息债务规模较大,利率波动将影响公司的财务表现,公司的
经营现金净流量对债务负担的保障能力仍显薄弱,如果无法将利润及现金流量维持在
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进而对公司的业务经营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发挥资金统一调配作用
,满足资金需求,节约资金整体成本。公司后期将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提升生产运
营效率、加快资金周转,通过多种途径,化解财务风险。 
       7.经营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的扩大,对公司存在的管理机制、管理思路
、战略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虽然公司经营管理层有着丰富的经营管
理经验,但仍需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若管理层不能及
时放开思路,不能及时应对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经营规模扩张等内外环境的变化,
将极有可能阻碍公司业务和战略的顺利推进,并错失发展良机,存在一定的经营管理
风险。 
       应对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经营管理风险,公司将根据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不断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强公司规范运作和企业内部控制建
设;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各项重大决策的及时性、科学性,持续优化人才
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执行力,使企业管理能不断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


    ★2021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炼油、化工、煤化工、核电、生物医药、光伏、光热
、氢能等能源行业高端压力容器、快速锻造液压机组、板式换热器、ZY-LOC高压自紧
式法兰等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及产品检测、检维修服务,及炼油化工、煤化工等
能源行业工程总承包。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主动搜集、针对性走访以及
客户邀标等形式获取市场信息,并采取公平竞标的方式获得产品制造或工程总承包合
同订单。根据装备制造订单技术条件,公司通过研发设计、工艺技术转化、原材料采
购、产品制造等阶段,发运现场安装并交付用户;工程总承包业务通过招标方式开展
设计、采购、工程施工等工作,并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管控。另外,公司利用
技术优势积极为客户提供持续优质的检维修服务,通过不断提升服务化水平,逐步搭
建了“核心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综合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和综合竞争优势。 
       1、销售模式 
       公司所生产的压力容器、板式换热器、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等采用以销定产
的经营模式。公司紧盯下游行业投资信息,依托公司60多年的品牌优势、制造经验与
业绩,同国际国内总承包商、工程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向工程方与业主方
提供施工前期设计、技术咨询等方案,以投标报价的方式获取工程装置的核心设备订
单;其次,公司通过承揽的EPC工程总包,直接提供相关工程设备配套。同时,公司
通过为业主方提供最优的检维修方案及技术咨询服务,获取检维修业务订单。 
       2、定价模式 
       基于我公司的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环境,定价模式以成本导向定价法为主
,结合一定的竞争导向定价法。 
       3、设计模式 
       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包括技术协议,技术协议规定了具体的设计模式
,主要为一是根据客户提供的工况条件和工艺参数的自主研发设计,并提交用户审查
;二是由客户提供的外来设计图纸的原图审查设计,并对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及无法
满足制造工艺要求的内容,与原设计单位进行协商修改确认。 
       4、采购模式 
       公司设有采购中心专门负责兰州、青岛、新疆三大基地的物资集中采购订
货、实施供应、统筹调配等工作,采购物资范围主要是公司产品用板材、管材、锻件
、焊材等原材料、产品用外购配套件及EPC工程总包项目用材料和设备。针对公司产
品单件小批量订单式生产、所用原材料针对性强的特点,对所需材料及设备采取集中
采购的模式。同时,本公司制定了动态、统一的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公司内部严格
对供应商进行资格准入审查及SRM供应商平台管理,对大宗原材料、主要辅助材料实
行国内物资材料生产厂家直供模式,保证了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价格水平
。 
       5、生产模式 
       由于公司生产的压力容器、板式换热器及快锻液压机组为定制型的非标准
化设备,用户对同一类产品的用料、参数、性能要求均不同。公司的生产组织模式为
“以销定产”模式,即完全根据客户的订货合同来安排、组织生产。公司产品生产周
期一般为6-18个月,产品在安装调试、功能验证、生产线打通、整体装置试车成功的
平均验收周期3-6个月,综合订单执行周期平均在9-24个月。 
       (三)行业情况说明 
       能源装备制造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
地位,是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钢铁、有色、电力、能源、石油、化
工等行业及国防军工提供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当前,受国内外
宏观经济环境、石油和化工产业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行业的发展存在不稳
定因素,行业经济运行的下行风险和压力依然很大,但行业长期稳定增长趋势不变,
随着“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战略的陆续落地实施,行业发展
质量及效益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1、行业长期稳定增长趋势不变。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油价回暖,带动设备
市场需求增长,疫情对行业需求造成短暂不利影响已逐步修复,炼油装备、化工装备
、新能源装备、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等装备制造行业生产经营稳步恢复,经营指标长期
稳中向好的趋势不变。 
       2、行业设备和服务发展前景良好。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了中国能源贸易风险
,能源安全对于国家安全意义重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新
战略,举全行业之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其中三大石油公司扎实推进七年行动计划,
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年度油气生产指标持续向好,原油产量实现硬稳定,天
然气产销创历史新高。2021年以来油价稳定波动在60美元/桶上下,原油价格的回升
趋势,有利于引导国内石油企业合理增加资本性投入,有利于能源化工装备行业经营
情况的恢复和提高。此外受“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两高”(高耗能、
高排放)政策的影响,行业部分细分领域投资有所放缓,但从远期来看随着相关技术
的提升与发展,相关影响将逐步消除。在此背景下,能源化工装备及相关服务发展具
有一定政策基础。 
       3、行业发展的质量及效益存在提升空间。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在步入转型发
展新时代,虽然当前行业整体尚未形成梯队化的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行业整体管
理精细化、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行业利润率水平偏低。但随着掌握资金、技术、管
理等关键要素的龙头企业在行业中抓住发展机遇必将跃升至优势地位,行业整合或将
成为未来趋势,行业发展的质量及效益将进一步提升。 
       (四)行业地位 
       公司作为国内压力容器制造龙头企业之一,已发展成为以化石能源装备制
造、工程服务、通用机械为产业基础,以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型法兰等产
业的装备制造及服务为新动力,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检测、EPC工程总包、
售后及检维修服务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公司凭借自身实力填补了国内能源装备领域百余项技术和产品空白,板焊
设备制造保持着业内第一品牌的优势地位;公司为国内首家民用核级板式换热器生产
企业,设计及生产的大型板式与板壳式换热器应用广泛;公司具有多年研发、设计、
制造锻压机组装备方面的经验,在国内快速锻造液压机组市场占有优势份额。此外公
司通过抢抓新一轮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机遇,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并更好的服
务于节能环保及核电、光伏、光热、氢能等新能源行业,积极培育新型高压自紧式法
兰等新兴产业与技术,着力推动公司成为具有数据洞察和产业整合能力的能源装备整
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我国建党100周年,面对世界形势和国际疫情的一些新变化,我国
通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保持稳定恢复。从公司所处行业看,报
告期内,能源供需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但仍存在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尤其在“双碳
”背景下,以生物质能、光热、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运营质效”中
心任务,强化市场支撑,狠抓质量管控,以利润考核为抓手,加强主体责任落实,各
项经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较好地完成了公司生产经营及创效阶段性任务,为实现全
年目标任务、推动兰石重装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
.92亿元,同比增长45.31%,净利润7,207.01万元,经营业绩实现扭亏增盈,运营质
效持续向好。 
       (一)市场营销稳中有进,新能源业务业绩倍增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推进销售与设计融合,研发与市场协同并进,成立集
成化事业部、热能工程事业部、国际化事业部等专业化事业部,培育孵化转型升级业
务;优化营销提成制度,打破营销天花板,进一步激发营销人员订货主动性;在稳定
原有客户的同时,成功开发化工领域宿迁逸达、万华化学、中铁装备及光伏、核电等
新能源领域新客户21家,2021年上半年实现产品类新增订货21.27亿元,同比上年增
长43.43%。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抓住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新能源的区位优势,强化新
能源装备国产化研发力度,积极开展核电、光伏、光热、氢能等市场开拓,光伏领域
相继取得新疆大全、新疆东方希望、青海亚洲硅业、新疆新特能源多晶硅项目产品订
单4.5亿元,并承担N8810材料国产化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制造,为公司持续开展光伏装
备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核电领域相继取得太平岭项目、霞浦2号机组项目等核电
产品订单8763万元,该批核电产品的交付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核电市场份额;氢能源领
域公司围绕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分布式氢储能技术及应用、煤气化制氢
技术、大型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的研发和制造、高压大流量氢气压缩机的设计及制造等
展开技术研究,为后续产业化埋下了伏笔。 
       (二)强化资本运作,内部活力逐步释放 
       报告期内,公司筹划实施的非公开发行项目获中国证监会核准,本次发行
后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细分领域EPC工程总包能力,在公司构建重型承压装备生产和管
理数字化、智能化新模式,并满足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为公司高质量发展
提供新动能;公司积极推进以实物资产投资入股神木胜帮项目,本投资项目的实施有
助于公司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融互动生态,打造在煤炭分级分质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
成果转化落地的示范性基地;同时公司审慎遴选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
寻找产业链延拓方向;积极对接产业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企业
内部活力逐步释放。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科技引领作用逐渐凸显 
       报告期内,为攻克行业“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公司成功入
围甘肃省能源装备创新联合体联盟成员,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及创新链的升级
;持续深化与青岛科技大学、中科院热物理所、兰州化物所、中石油华东院等高校科
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研
发外包、技术联盟等多种技术创新形式,推动科技前沿技术与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技术
紧密融合,实现产业迭代升级及绿色发展;依托中石化广州工程公司“超高强度、高
压储氢”用材料及装备研究,加快推进高压储氢设备材料、焊接及容器制造的研发,
实现氢型容器国产化,形成公司在高压储氢类设备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
力;同时,公司还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制高温气冷堆核能制氢系统中的甲烷蒸汽重整反
应器。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科研立项79项,科研经费投入1473万元,按照“双碳
”政策推进要求,重点在绿色炼油、循环化学、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新能源、军工
、环保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围绕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分布式氢储
能技术及应用、煤气化制氢技术、大型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的研发和制造、高压大流量
氢气压缩机的设计及制造等,加快开展技术研究;顺利通过“沸腾床加氢装置高温高
压双循环疲劳设备技术开发暨复合密封高压换热器应用”成果鉴定,该项成果填补了
国内该类设备设计和制造业绩的空白;公司还在核电板式换热器用高性能钛板国产化
、乏燃料水池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为市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四)持续深化改革,经营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国企改革精神,制定《国企改革三
年行动方案》、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引领、推进产业链稳定发展、深化三项
制度改革等5个方面30余项任务逐层分解目标,明确时间节点,抓好工作落实落地;
进一步完善管控机制,搭建运营管控整体平台,按照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事业部、
子/分公司四大模块进行优化设置,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了上市公司及子公司法人治理
结构;同时,快速推进阿米巴管理模式导入工作,组建阿米巴模式工作推进小组,确
立与市场直接挂钩的分部门核算制度,实现全员参与经营,传递市场压力和利润责任
。公司阿米巴管理模式被推选为省政府国资委管理创新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两金”压降工作,强化成本费用控制,加强各
类风险防控,推进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运营统筹,通过拓宽供应链渠
道,持续开发合格供应商,按产品类型分类建立质量稳定、价格更具竞争力的供应商
管理模式;同时,实施“技术牵头、质量把关”的分层分级管控模式,推动“卓越绩
效管理模式”导入,搭建管理体系整合框架,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综合管理水平。 
       (五)完善公司治理,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厘清党委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的“四会一层”工作界面和权责关系,严格落实党委会前置程序,推动监督平台机制
建设,修订完善了《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细则》《关联交易公允决策制度
》《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 
       报告期内,公司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一是实施劳动合同和岗位合同并行管
理,完善市场化劳动用工机制;二是推动管理干部公开竞聘上岗,报告期内对公司7
个重点管理部门的中层干部实施公开竞聘,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三是
建立以利润考核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逐层签订《任期业绩责任书》和《年度
业绩合同》加强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契约化管理,实现各项管理责任落实和任务指标落
地;四是以贡献定分配,构建中层经营管理人员“超额利润分享”激励制度,将收入
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畅通薪酬增长通道。 
       2021年下半年,公司将进一步统筹谋划好各项计划任务,全力以赴完成年
度经营目标任务,奋力迈向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
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政策风险 
       公司专业从事炼油、化工、煤化工、核电、生物医药、光伏、光热、氢能
等能源行业高端压力容器、快速锻造液压机组、板式换热器、ZY-LOC高压自紧式法兰
等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及产品检测、检维修服务,属于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主要为石油炼化企业、煤化工企业、核电企业及钢铁、机械、汽车、国防工业企业等
提供关键装备。能源行业与国家产业政策关系紧密,若未来国家关于新能源、石油化
工、煤化工等产业政策发生较大不利变化,则可能会影响公司订单获取和执行,进而
影响公司业绩。 
       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研究相关行业政策变化趋势,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降低政策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公司所服务的石油、化工、核电、光伏、光热、氢能等能源行业属于国民
经济的基础工业,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基础产品,其发展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
响较大。因此, 
       若能源行业景气度降低将对本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一是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
影响力;二是要加大研发创新力度,通过管理提升和技术升级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
竞争力;三是要始终追求优质合同,坚持以盈利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四是
发挥资产的规模优势和产业协同效应,形成发展合力。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实现公司
经营业绩稳定增长。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能源装备制造业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关性较
强。虽然公司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业优势,积极拓展EPC工程总包市场,并利用在EPC工
程总包中的话语权,在设备订单获取中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在石油炼
化设备及新型锻压设备制造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主导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
有率,在中短期内公司的行业地位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但长期来看,随着国内竞争对
手的能力提升以及公司产能释放不足,公司面临竞争不断增加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
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大营销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拓展销售区域,重点加强
同优质大型客户的合作;加强细分市场研究,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
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狠抓降本增效,开
源节流,积极寻找布局新的业绩增长点,构建相关、多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4.应收账款增加带来的坏账损失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增长、客户结构及账龄结构改变,公司应收款项逐步增
长,公司资金周转速度与运营效率较低,存在一定的坏账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优化产
品结构,调整销售策略,降低应收账款余额;同时积极通过对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进
行评估、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逐一评价、制定回款计划等措施来加大应收账款回收
力度,降低公司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对超过回款期的应收账款加大催收力度,必要
时采取法律措施。 
       5.商誉减值的风险 
       公司于2017年12月完成了对的控股权收购,收购完成后,公司合并资产负
债表中形成较大金额的商誉。本次收购交易对方已履行完成三年的业绩承诺,但2020
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商誉减值。若2021年不能较好地实现预期收益,
则可能对公司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被并购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是检验公司并购、整合是否
成功的关键。公司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战略梳理、企业文化宣贯、管理制度修订等工作
进行持续规范化整合,并通过董事会进行年度经营目标要求,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同
时利用其在技术、市场方面的优势,在资金、管理方面给予支持,实现优势互补,并
产生协同效应。通过上述举措,更高效地提高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效益,从而规避、弱
化其商誉减值的风险。 
       6.财务风险 
       目前,公司有息债务规模较大,利率波动将对公司的财务支出产生一定影
响,公司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对债务负担的保障能力仍显薄弱,如果无法将利润及现金
流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进而对公司的业务经营
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目前公司已形成系统应对财务风险举措。一是公司将通过展期
、关联方拆入资金、使用经营活动现金结余等多种渠道应对有息负债到期还本付息压
力;二是公司将加快推进已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同意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降低有息
负债规模;三是公司将建立总部资金调配机制以降低整体资金成本。上述举措的推行
将有效改善公司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7.经营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的扩大,对公司存在的管理机制、管理思路
、战略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虽然公司经营管理层有着丰富的经营管
理经验,但仍需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若管理层不能及
时放开思路,不能及时应对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经营规模扩张等内外环境的变化,
将极有可能阻碍公司业务和战略的顺利推进,并错失发展良机,存在一定的经营管理
风险。 
       应对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经营管理风险,公司将根据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不断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强公司规范运作和企业内部控制建
设;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各项重大决策的及时性、科学性,持续优化人才
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执行力,使企业管理能不断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立足于高端装备制造及工程总承包等主营业务,以科技创新支撑、营
销能力拓展、管理体系完善、装备能力提升、智能制造推进等为抓手,依托公司良好
的品牌优势及文化沉淀,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一)研发设计优势 
       公司拥有专业一流的研发团队,与控股子公司瑞泽石化形成了强强联合、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具
备科技成果孕育、转化、推广和量产能力。公司拥有化工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
、炼油工程三个专业的甲级设计资质、石油化工工程总承包贰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
承包壹级资质、石化、化工行业工程咨询丙级资质、中国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
(压力容器、储罐2、3级,热交换器3级)、军工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证书(国内板
式换热器行业首家)、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许可证(热交换器3级);形成了厚壁筒
节成型、螺纹锁紧环式换热器宽齿距大螺 
       纹的整体加工及检修、大直径厚壁反应器的现场组装等多项非专利技术;
在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研发及生产领域,形成了独有的大型设备机电液一体化集成技术
;在板式换热器研发制造领域,相继完成了一系列换热器产品的开发应用,全焊式板
式换热器填补了中国板式换热器行业的一项空白,宽通道焊接式板式换热器打破了国
外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H450/H500系列大型板式换热器成功应用于多个核电站;两段离心逆流连续
重整技术是目前我国炼油企业炼油工艺中的一项先进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连续重整
技术的垄断,率先实现连续重整技术国产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连续芳构化、异丁
烷脱氢等系列成套工艺技术。 
       (二)管理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的管理经验积累,建立了完善的适应市场和国际化经营的管
理体系,形成了完备的管理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和先进的绩效考核及激励
机制。公司拥有一批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才,主要人员在大型、重型高压容器
、液压机组以及板式换热器行业具有超过20年的实践经验,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尤
其在大型项目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公司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通过推进实施ERP、PLM、MES、
SRM等信息化系统,逐步破除两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壁垒,不断强化信息化对业
务的支撑作用,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建设,持续提高信息化管理创新效益。
公司利用两化融合助推装备制造向智能化转型,协同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物资管理系
统、无损检测委托管理软件、压力试验设备等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系统运维,扩展多个
工序的智能化生产模块,初步实现了各模块间的自动化与机械化协作,并逐步建设专
用设备智能化制造示范车间,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三)产能布局优势 
       公司拥有兰州新区高端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高端
能源装备制造、研发设计及出口基地、新疆哈密大型能源装备设计制造三大基地和超
大型压力容器现场制造移动工厂,三大基地恰处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带。其中:
兰州新区高端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基地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钻石节点”,可为
中西部地区炼油化工及煤化工企业就近提供高压容器产品;青岛公司位于国家级新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内,紧靠青岛跨海大桥和港口,主要以国内大型、重型装备及核电新
能源装备为主,兼顾沿海、内陆及国外出口市场;新疆公司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市
工业园区,北邻连霍高速,以超大型煤制气、煤制油、煤焦油加氢用气化炉、费托反
应器、加氢反应器等核心设备为主,兼顾煤化工配套设备,主要开拓新疆煤化工市场
及中亚市场;移动工厂作为三大基地的产能补充,主要解决了超限设备运输的瓶颈问
题。 
       公司利用“三大基地+移动工厂”的优势产能布局,突出以“客户为中心”
的营销理念,紧跟市场和政策变化,着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向客户全方位展现公
司的产品及服务。 
       (四)装备能力优势 
       公司通过出城入园产业升级、青岛一期完善和二期核电厂房建设、新疆基
地建设以及重型承压装备智能制造项目建设,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
,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
成套技术装备,提高公司装备制造技术水平,部分设备制造(加工)能力处于国内领
先水平。公司自行研制的全液压大四辊卷板机为世界卷板能力最大的设备之一,最大
卷板宽度3米、最大卷板厚度280毫米:天然气加热炉炉膛容积8米×9米×30米,最大
载重1,200吨;100吨封头堆焊用大型变位机和多台瑞典ESAB焊接机,可完成高压厚壁
压力容器的自动焊接工作;90°弯管内壁堆焊机主要用于90°弯管的内壁热丝TIG环
向堆焊,采用机器人技术,实现8轴联动,整体堆焊弯管内径范围达:φ250毫米~φ
800毫米;曲面板测量划线坡口数控切割机采用机器人六轴联动控制方式,测量精度
在±0.5毫米以内,可实现曲面板(球壳板)的精密划线、切割;9MVe直线加速器可
满足不大于350毫米厚度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目前,公司具备单台设备1,200吨
的起吊能力,生产基地具备制造最大直径7米的容器产品,用户现场具备制造直径10
米以上的容器产品,能完全满足炼油化工企业所需的超大直径关键核心设备的承制。
 
       (五)工程施建优势 
       公司拥有大量现场组装工艺设备,并自行设计制造了可移动式计算机控制
燃油局部热处理炉,通过多次现场制造施工,培养了一支能适应现场施工环境的大型
装备现场组装技术队伍。同时,公司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设计、
设备采办、施工管理、质量控制、计划控制、投资控制、HSE控制等方面的人才,为
客户提供从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到售后技术服务的全过程解决方案。目前,公司
大型、重型压力容器装备已实现由单台产品制造向成套化迈进,主导完成了新疆宣力
、兰石金化、盘锦浩业等多个工程总承包项目。 
       (六)兰石品牌优势 
       公司深耕炼油、化工高端能源核心装备制造行业60余年,在炼油化工等重
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连续创造了多个国产化、大型化设备零的突破,用优质的产品与
服务为国内炼化装备配套与技术更新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的摇篮
和脊梁”。“兰石”品牌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形象,获得了用户高度认可,在国内具有
极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并开始逐步树立国际化品牌形象。 
       新时期,公司将大力发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执着奋斗,追求卓越”
的企业精神,以提升国家能源装备水平为己任,以低碳绿色、安全高效为方向,加快
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新能
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优化调整辅助产业,持之以恒地走产品高端化、经营国际化、
产融协同化、管理现代化的道路,将公司打造为具有数据洞察和产业整合能力的能源
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