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正点财经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 指标公式 龙虎榜
首页 > 主力数据 > F10资料 > 正文

   000876新 希 望资产重组最新消息
≈≈新希望000876≈≈(更新:21.08.31)
    ★2021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包括饲料、白羽肉禽、猪养殖、食品。 
       (一)饲料业务 
       饲料根据所包含营养成分的范围可分为预混料、浓缩料、配合料(或称全价
料)。预混料就是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各类营养添加剂的混合物;在预混料基
础上加入各类动植物性蛋白就形成了浓缩料;在浓缩料基础上进一步加入各类能量类
原料就形成了配合料。从最终的营养需求看,营养添加剂用量少但单位价值高,能量
类原料单位价值低但用量大,蛋白类原料介乎二者之间。在2020年全国2.5亿吨的饲
料中,预混料仅占约2.4%,浓缩料约占6%,而配合料占比则在91%以上。绝大部分饲
料企业生产的都是配合料。大型企业由于配合料产量大,对预混料与浓缩料需求也较
大,通常会自主生产预混料与浓缩料。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小,通常只生产配合料,
其所需的预混料或浓缩料,就从大企业的预混料单元,或其他独立的预混料企业购买
。一些规模养殖户也会直接购买预混料或浓缩料,再自行加入蛋白类、能量类原料混
合后使用。公司的饲料业务中,既有预混料与浓缩料,也有配合料,其中预混料与浓
缩料既直接对外部市场销售,也对内部的配合料工厂销售。饲料根据饲喂动物又可分
为禽料、猪料、水产料与反刍料等,在2020年全国饲料产量中,分别占50%、35%、8%
与5%。公司的饲料产品包含上述所有类别。由于公司下游还有白羽肉禽与猪养殖业务
,所以公司生产的禽料和猪料,除向外部市场销售外,也供下游的合同养殖户、内部
养殖场使用。而公司生产的水产料、反刍料则都是向外部市场销售。 
       饲料业务的主要经营环节包括技术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服务
,通常简称为“技、采、产、销”。其中,技术与采购两个环节的互动最为紧密。这
是因为饲料产品的原料成本占到售价的80-90%,买到便宜的原料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
一。但原料采购也不能只考虑成本,而是要同时兼顾营养需求。原料类型成百上千,
由此形成的配方组合更是成千上万,企业需要根据特定时期不同原料的营养含量、成
本,设计出满足特定营养需求、同时成本最低的配方,继而做出恰当的采购决策。生
产加工环节主要关注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而销售服务环节则主要关注客户的开发与
维护,向不同的客户群体销售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通过附加服务帮助农户提高养殖
水平,优化分销环节的费用与效率,以及把客户需求与产品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研发
部门,形成良好互动。 
       近年来国内饲料行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2015-2020年全国饲料产量同比增
速分别为1.4%、4.5%、5.9%、2.8%、-3.7%、10.4%。在平稳增长的总量之下,不同动
物种类饲料会因为长、中、短周期的不同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长周期是指
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周期,例如下游规模化养殖程度更高、配合料渗透率更高、技
术相对更成熟的禽料,近年来总体增幅相比猪料、水产料会慢一些。中周期则是指畜
禽产品自身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化的周期,下游某种类型动物养殖量周期性的增减,会
影响上游对应类型饲料销量的增减。短周期则是指影响特定动物的自然灾害与动物疫
情,例如2017年上半年影响禽料的H7N9流感、2017年影响水产料的南方暴雨洪涝、以
及从2018年中开始延续至今极大地影响猪料的非洲猪瘟。2019年非洲猪瘟影响下,全
国猪料产量同比下降26.6%。2020年国家积极鼓励生猪养殖恢复,大型企业生猪陆续
出栏,猪料回升,全年产量同比增长16.4%,达到2018年水平的86%。2021年上半年,
猪料全面反弹,同比增长超70%,超越非洲猪瘟前水平。由于行业整体的成熟,竞争
日趋激烈。各家企业一方面立足于现有业务各环节,努力提升创新,另一方面也在产
业链上下游延伸,优化自身战略定位。在技术研发环节,微生物发酵技术催生了生物
环保型饲料的发展,在水产料方面出现了由沉性颗粒料向浮性膨化料的升级,在其他
品类上也都出现了根据饲喂阶段越来越细分的料种。在原料采购环节,企业不断加大
对更多样的新型原料的探索,而对于常规大宗原料也通过战略合作协议、参股或自营
等形式锁定上游重要原料基地,并借助大数据与期货等金融工具提高大宗采购的精准
性。在生产加工环节,更加高效便利的物流能够支撑更大半径的运输,催生了越来越
多更大产能的饲料工厂,企业通过更集中的规模化生产提升效率,同时也通过专业化
车间或专业化生产线提升品质。在销售服务环节,企业在销售饲料产品之外,也为农
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增值服务,例如技术指导、动保兽医、融资支持、信息服务、畜禽
代销等,增强客户粘性,缩短分销环节,提高直供比例,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效率,增
加收益。 
       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方面,则既有向上游的原料种植与贸易环节延伸,也
有向下游的养殖环节、屠宰与深加工环节延伸。 
       相较而言,由于猪禽之间的差异(详见白羽肉禽业务中的介绍),禽料企
业向下游延伸到养禽、禽屠宰环节的情况出现得较早,也较多;而猪料企业延伸到养
猪、猪屠宰环节的情况,则相对较晚,也较少见。但在最近两轮猪周期中,特别是非
洲猪瘟之后,也正变得越来越多。这种向下游环节的延伸,反映了饲料企业掌控下游
养殖与消费需求的诉求,在确保上游饲料产能得以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获取下游环节
的利润。而这背后的原因又在于全行业供求关系转变,下游养殖环节逐渐规模化,行
业价值的重心正逐步从过去的饲料环节,转向下游的养殖环节、食品环节。 
       无论是现有业务的提升创新,还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都需要企业自身
各方面综合实力的支撑。大企业由于综合实力较强,在竞争中优势越来越明显,市场
占有率逐步提升,继而引发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从2013年到2019年,全国饲料企业
的数量从10,000多家下降到7,800余家,同时,单厂产量更大的企业数量却在持续增
加。2020年单厂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厂749家,较2019年增加128家,其产量占全行
业的52.8%,同比增长19.8%,高于行业增速。非洲猪瘟更是加速了行业的洗牌与整合
。中小饲料企业本身在技术、生物安全等各方面相比大企业具有短板,在销售中又以
家庭农场、小规模散养户为主要客户,后者在非洲猪瘟中受影响又相对更大,这就使
得中小饲料企业相比大型饲料企业而言,受影响也更大。大企业在成功扛过非洲猪瘟
的影响之后,将会面临更多的市场空间。 
       公司的饲料业务在国内饲料行业多年保持规模第一,其中禽料销量全国第
一,猪料、水产料位列全国前三,反刍料也处于全国前列。公司依托领先地位引领行
业、拥抱变化,持续打强产品力、采购力、生产力、服务力,推出生物环保型饲料和
无抗饲料,淘汰落后产能,打造大产量标杆工厂。在此基础上,公司也积极推动产业
链延伸,探索商业模式转型升级。一方面,充分利用过去布局的下游产业链基础,积
极发展饲料-养殖-屠宰一体化项目,积极投资与收购食品深加工和、农产品销售的相
关项目,稳步推动自身从饲料企业向养殖、食品企业转型;另一方面,在全行业率先
推出了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的“诸事旺”(禽旺、猪旺、鱼旺、牛旺、羊
旺)项目,以及面向大型养猪场的托管服务,设立养殖培训管理公司或养殖服务公司
,促进与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户的直接对接,同时稳步发展担保业务,共同促进饲料
业务的发展。 
       (二)白羽肉禽业务 
       白羽肉禽是指快大型白羽肉鸡与白羽肉鸭,具有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率
高的特点,国内每年出栏超40亿只白羽肉鸡、约30亿只白羽肉鸭,它们与超30亿只黄
羽肉鸡,共同构成了国人禽肉消费的主要来源。白羽肉禽业务包括种禽繁育、商品代
禽养殖、禽屠宰、禽肉深加工。由于国内白羽肉禽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起步较
早、成熟度较高,加上白羽肉禽养殖的单批出栏数量较大,通常需要与大规模的工业
化屠宰配套。因此,很多企业都会以“禽饲料-商品禽养殖-禽屠宰”的产业链或一体
化模式出现。少数大型企业还会在上游的种禽环节、下游的禽肉调理品环节分别做进
一步的延伸,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 
       种禽繁育环节可以细分为育种和种禽养殖。育种特指高代际优良原种的选
育,种禽养殖则是指对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进行扩繁,产出商品代鸡苗、鸭苗。育种
环节的技术复杂度非常高,也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目前大部分由国外专业种禽企业
掌控,国内的个别龙头企业近年来也有所突破,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种鸡鸭
。即使是低代际的种禽养殖环节,其技术复杂度相比商品代养殖环节也高出很多,种
禽养殖场与种蛋孵化场的投资额也较大,所以通常都由企业而非农户来完成。就国内
白羽肉禽行业整体而言,在种禽环节大多是从国外专业种禽企业引进曾祖代,在国内
进行祖代、父母代扩繁,继而产出商品代鸡苗、鸭苗。但就具体企业而言,又主要分
两大类。大部分企业仍然是侧重于下游,重心放在商品代养殖与屠宰,向上游种禽延
伸也只是延伸到父母代养殖,产出商品代鸡苗、鸭苗以自用,其中个别会进一步延伸
到祖代养殖。还有小部分专业化种禽企业则是侧重于上游,专注于从国外引种,在国
内扩繁后出售鸡苗、鸭苗,自己不涉足商品代养殖。 
       在商品代养殖环节有公司一体化自养与“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两种主要模
式。一体化自养是指商品代鸡、鸭养殖全部由企业自主运营,最终由公司自主屠宰并
出售鸡肉、鸭肉的模式;“公司+农户”合作养殖则是由企业向农户提供或出售商品
代鸡苗、鸭苗,由农户育成,再由企业回收养成的毛鸡、毛鸭交付屠宰。根据合同约
定的结算模式和鸡鸭产权归属,即鸡鸭的所有权归属于企业还是农户,或者鸡苗、鸭
苗是由企业提供还是出售给农户的情况差异,可以将“公司+农户”合作养殖进一步
区分为传统型合同养殖模式与委托代养模式。企业是否亲自运营商品代养殖,与这一
环节的技术属性有关。由于禽的生长周期相比猪更短,周转速度快,其养殖技术相比
猪养殖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单场投资门槛也相对较低。所以国内的禽养殖相比猪养
殖发展起步更早,也更成熟,规模化程度更高。因此,单纯在商品代养殖过程中,企
业相比养殖户通常并不存在十分明显的技术与效率差异。企业亲自运营商品代养殖的
意义,更多地是在于下游食品产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即上游养殖环节全程可控,以确
保食品安全。但近年来,越来越严格的环保监管又带来新的变化,一部分商品代养殖
企业或农户由于地处禁养区,或虽处于限养适养区但因环保不达标而限产或停产,甚
至退出行业。因此,行业里的现存参与者或新进入者,首先必须确保的是在限养适养
区发展,其次也需要在棚舍、环保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即使是坚持“公司+农户”
合作养殖模式的企业,为了推广新型的环保技术与棚舍,也会自建一部分棚舍并采用
新型技术然后自养来起到示范作用,再向养殖户推广。 
       禽屠宰环节的资产投入较大,通常也都由企业完成。如前所述,大部分禽
屠宰厂都会与上游的禽养殖、甚至禽饲料环节形成产业链配套,专注或优先回收自己
上游一体化自养,或“公司+农户”合作养殖的商品代鸡鸭,但在一些区域也会根据
市场行情,出于降低原料成本与运营费用的考虑,灵活地回收市场上独立养殖户养殖
出售的商品代鸡鸭。同时,在行业里也有一部分禽屠宰企业,在上游不拥有任何养殖
与饲料的配套,单纯依靠回收市场上的商品代鸡鸭用于屠宰,利用商品代鸡鸭行情与
鸡肉鸭肉行情并不完全同步的特点,低价收购、高价出售而获利,但此种经营模式并
不稳定,很多企业也经常因为误判行情而损失惨重。 
       由于国内禽养殖相比猪养殖发展更为成熟,规模化程度更高。因此,禽产
业并不像猪产业那样在近年来出现企业加大投资,对散户养殖形成替代的明显趋势。
更多还是正常的行业周期、或是突发的疫情因素引发震荡起伏,企业和规模农户都会
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扩产与减产,但行业的总体格局、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相比猪
产业而言较为稳定。近年来对行业格局影响较大的事件在于2017年夏天的环保严管,
大批环保不达标的养殖棚舍被拆除,大幅削减了禽养殖产能,造成了2018年之后禽养
殖的产能短缺,以及禽养殖环节的价格上涨与利润恢复。进入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
的猪肉短缺拉动了禽肉的替代性供应,尽管禽养殖量相比过往多年而言处于较高水平
,但禽产业全年都处在价高利好的景气状态。但随着非洲猪瘟形势逐步稳定,全国生
猪产能从底部逐步恢复,加上新冠疫情导致的需求减弱,禽周期也开始出现明显且相
比猪周期更快的下行,商品代鸡苗、鸭苗价格在2019年末达到近两年的高点之后开始
出现下跌,2020年分别下跌了64%、72%,2021年上半年鸡鸭苗价格呈现出不同态势,
鸡苗价格同比下降5.73%,鸭苗价格同比上升101%,毛鸡、毛鸭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8
%、13%。因此,白羽肉禽行业仍需做好产业链各环节的提升,减弱禽周期波动的影响
。从短期看,行业的重要机遇是抓住环保升级的要求,以环保改造、棚舍升级为抓手
,积极掌控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代养殖基地,继而实现商品代养殖环节供给数量与成
本、食品安全、生产节奏的可控;从长期看,则还是需要养殖与屠宰环节形成协同,
在销售端实现渠道升级,使在养殖环节的高标准投入,能在禽肉销售中得到更高溢价
的回报。 
       公司在种禽繁育环节是国内第一大父母代鸭苗,第二大商品代鸡苗、鸭苗
供应商,特别在种鸭繁育领域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针
对国内鸭肉消费特点精心选育出“中新”北京鸭,于2019年4月获得国家畜禽遗传资
源委员会颁发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并正式上市。公司的鸡苗部分对外销售给
其他厂商,另一部分用于自己下游的商品代养殖,鸭苗则主要用于自己下游的商品代
养殖。2021年上半年,公司继续推动种禽数字化管理,继续加强鸡鸭苗成本、品质、
技术研发的行业竞争力。 
       在商品代养殖环节,公司目前以“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方式为主,并正从
传统的合同养殖模式逐步向委托代养模式升级,同时也在一些条件适合区域逐步加大
商品代一体化自养。其中,委托代养模式与一体化自养模式的商品代鸡鸭所有权属于
公司,并计入公司禽养殖的产销量,上述两种模式的商品代养殖总量已超过4.4亿只
。而在种苗来源上,所有委托代养与一体化自养都会优先使用公司自产的种苗,而在
传统的合同养殖模式中,还会从其他厂商外购种苗。 
       在禽屠宰环节,公司凭借每年约7.5亿只的禽屠宰量,约200万吨的禽肉产
销量,多年来一直高居行业第一位。公司旗下的“六和”品牌禽肉是2010年上海世博
会、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的指定禽肉供应商,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由于产销
量较大,公司屠宰出产的禽肉长期以来主要依赖批发市场这一传统渠道进行销售。批
发市场渠道可以帮助消化上游巨大的产量,但长期看不利于公司的禽肉树立品牌形象
并获得更大的价值空间。因此,公司从2014年起大力推动禽屠宰实施战略转型,一方
面加大近距离鲜品销售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下游食品加工企业、连锁商超、连锁餐
饮等多种新兴渠道对接,降低对批发市场渠道的依赖,推动渠道升级。 
       (三)猪养殖业务 
       猪养殖与禽养殖在各代际生产环节,即国内外企业分工上,有很多相似之
处。猪养殖业务包括种猪繁育环节与商品猪育肥环节。种猪繁育环节可进一步细分为
育种和种猪养殖。育种特指高代际优良原种的选育,种猪养殖则是指对原种猪做进一
步的扩繁,产出公猪精液、母猪、以及商品代仔猪。猪的育种也因为技术复杂度非常
高,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目前大部分由国外专业种猪企业掌控,国内的个别龙头企
业近年来也有所突破。但大多数国内企业都还没有涉足到上游育种环节,只是从国外
供应商处引进曾祖代猪,在国内进行祖代、父母代扩繁。这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属于
专业化种猪企业,他们把国外引进的曾祖代猪进行扩繁后,直接向其他企业出售种猪
、仔猪,自己不涉足商品代养殖。还有一部分情况,则属于大型商品代猪企业为了保
证自身种猪、仔猪供应,而向上游种猪养殖环节的延伸,产出父母代种猪、商品代仔
猪以自用。部分农户也会为了保证自身仔猪供应,参与到父母代养殖环节,即农户向
企业购买父母代母猪与公猪精液,自己繁育仔猪。这一点与禽养殖中农户只养商品代
不养种禽有所不同。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农户正逐步从父母代养殖环节退出。这主
要是因为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由大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仔猪生产,相比农户
自己繁育仔猪具有明显的效率差异。这一点体现在行业里最常用的指标PSY上面,在
非洲猪瘟爆发之前全行业平均PSY约为17,大型企业PSY通常在20以上,农户自繁自养
的平均PSY约为15。在非洲猪瘟爆发之后,由于疫情影响,以及快速复产导致大量三
元母猪的使用,使得近两年全行业的PSY普遍下降,但大型企业与农户在这方面的差
异仍然存在。在商品猪育肥过程中,尽管企业相比养殖户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与效率
差异,但这种效率差异现阶段并不像仔猪生产环节的效率差异那样大。再加上自建育
肥场也需要增加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利于快速的轻资产扩张,因此,大企业从事
育种及仔猪生产,农户专注于育肥环节,是当前阶段行业发展形成的一种效率最优的
配置。 
       在商品猪育肥环节也存在着公司一体化自养与“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两种
主要模式。一体化自养是指商品代猪的育肥全部由公司自主运营。“公司+农户”合
作养殖则是由企业向农户提供或出售商品代仔猪,由农户进行育肥。这方面又与禽养
殖存在一定的不同,即在“公司+农户”合作模式下主要是委托代养模式,仔猪是由
企业提供给农户,仔猪及肥猪的所有权都归属于企业,育肥完成后企业对肥猪进行回
收。或者是企业直接向农户出售商品代仔猪,但并不负责肥猪回收,即较少存在禽养
殖里面出售鸡苗、鸭苗再回收的传统型合同养殖模式。同样在企业是否亲自运营商品
猪育肥的问题上,也与这一环节的技术属性有关。由于在商品猪育肥过程中,企业相
比养殖户的效率差异现阶段并不像仔猪生产环节的效率差异那样大,同时由于自育肥
的投资额较大,影响投资回报率。因此,当近年来众多企业大举投资进入养猪行业时
,特别是在早期争抢市场份额的阶段,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优先选择“公司+农户”合
作养殖的模式,即优先投资于种猪产能的建设,而非育肥产能的建设,完全一体化的
自育肥模式在现阶段仍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因为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很多
放养户受到设备设施限制,较难达到较好的防控效果,生物安全风险较高。行业里采
用一体化自养模式的优秀企业通过自育肥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相
比农户养殖更优的疫情防控。尽管采用“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的企业,也会不
同程度地帮助合作农户进行设备设施改造升级,但毕竟不像对其自营育肥场的升级改
造那样方便;而且当前还有越来越多的能够帮助长期降低成本的自动化、信息化设备
正在涌现,这些新设备、新技术在企业自营的育肥场中要比在农户的合作育肥场中更
易得到推广实施。再加上前期争抢市场份额的阶段逐步过去,行业格局渐趋稳定,各
大企业的注意力又逐步转向长期持续降低成本。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型企业普遍产生了
后续提高自育肥比例的意愿。 
       猪养殖与禽养殖的最大差异,在于向下游屠宰环节纵向整合的程度。由于
猪养殖的单批出栏数量相比禽养殖较小,小型屠宰作坊也足以消化,使得在早期的发
展中,并不存在猪养殖与大规模的工业化猪屠宰配套发展的较强动机。农户无论是从
养猪企业处购买母猪自繁自养,还是直接购买仔猪,在完成育肥后都可以自主联系猪
贩子进行销售,然后再由猪贩子销往屠宰厂或小型屠宰作坊。即便是近年来规模化养
殖比例提高,但大企业的养殖聚落年出栏规模多在30-50万头,与常见的规模化屠宰
厂至少100万头起步的年产能仍有差距。当前大企业的商品猪育肥后,也还有很大比
例要卖给猪贩子,少数可以直接对接屠宰厂。因此,目前国内的猪养殖与猪屠宰企业
也大多是各自独立发展。 
       由于猪养殖的时间更长,因此猪养殖相比禽养殖具有更加明显且稳定的周
期特征。一个“猪周期”通常是3-5年,且近年来由于养猪企业与养殖户的规模逐步
增大,在行情低迷期的维持能力增强,所以“猪周期”的时间长度也在逐渐拉长。自
2006年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周期,目前正在经历第四个周期。本次猪周
期始于2018年中,首先是在上半年,由于上一轮猪周期的产能扩张,全行业遭遇了自
2011年以来的最低猪价行情。下半年,国内又爆发了严重的非洲猪瘟,无论是养猪企
业还是养殖户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行情与疫情的双重打压之下,产能扩张投
资有所减缓,也有部分企业停止扩张。2019年非洲猪瘟继续肆虐,行业内至今也并无
相关疫苗和有效治疗方案,企业和中小散户继续退出,在大企业中也只有生物安全防
控较好的公司才有能力进行扩张,使得行业产能大幅缩减,年末生猪存栏下降27.5%
,全年生猪出栏下降21.6%。2019年下半年生猪价格突破40元/公斤的历史高点后,长
期处在30元/公斤以上的相对高位。2020年以来,在各企业积累了一定生物安全防控
经验的前提下,推动产能大规模扩张,生猪行业基础产能进一步恢复。2020年末,全
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较上一年末大幅增加,生猪存栏达到4.07亿头,较2019年
末增加31.0%,能繁母猪存栏达到4,161万头,较2019年末增加35.1%。2021年上半年
,生猪供给继续大幅回升,上半年生猪出栏同比增长34%,上半年末定点监测能繁母
猪存栏同比增长30%,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9%,达到4.39亿头。供给增加推动价格大幅
下跌,生猪价格从年初高点的36元/kg一路下跌到6月份最低点的12元/kg,降幅超过6
0%,一度跌回了2019年3月份本轮猪周期开始上行前的低位。 
       公司在养猪业务上起步相对较晚,但自从进入养猪业务之时起,就坚持高
标准发展。公司从2013年开始在山东夏津投资建设100万头生猪生产项目采用高度的
自动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致力于在国内养猪行业树立标杆。2016年2月,公司董事
会审议通过了《养猪业务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养猪业务。在近两年,为了抓住非洲
猪瘟爆发之后的机遇期,公司大幅增加养猪投入。截至2020年末,实现与储备了超过
7,000万头的产能布局,自育肥产能接近400万头的存栏规模,全年生猪出栏数达到82
9万头,继续保持在全国上市公司的前列。 
       1、公司养猪业务的养殖模式 
       在种猪繁育环节上,公司现已建立PIC、海波尔双系种猪架构,根据国内南
北方市场的差异,选择适合区域市场的猪种。同时,公司根据市场区域进行差异化配
置,在消费、土地、环境、物流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区域积极布局,优先建设种猪场
生产仔猪,近年来公司正常二元母猪生产的平均PSY一直保持在24以上,处于行业领
先水平。在商品代育肥环节上,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的具体条件逐步配
套建设育肥场,因此现阶段仍以“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为主,一体化自养为辅,截
至2021年上半年末,公司存栏肥猪中一体化自养与合作放养的比例约为1:4。随着202
0年下半年以来自育肥产能的逐步开工与投产,今后一体化自养的占比将逐步提升,
未来将实现一体化自养为主,“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为辅的布局。在一些综合优势
不明显,但公司又有猪料业务布局的区域,或公司有种猪场建设计划,但希望在投产
后就能有合适的合作育肥场匹配放养需求的区域,公司阶段性地会从其他大型养猪企
业或专业种猪企业外购仔猪,并采取合作放养育肥,实现饲料业务与养猪业务的协同
发展,或提前开发合作代养户的目的。但随着公司种猪场建设规模和布局区域的逐步
扩大与完善,目前外购仔猪业务已经全面停止,仔猪投放已全面使用自产仔猪。 
       2、合作放养育肥的职责分工 
       在合作放养育肥中,公司与农户各自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承担不同的职
责分工,也分担不同的收益与风险。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公司负责仔猪、饲料、兽
药、疫苗等方面的投入,农户提供猪舍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另外需要支付养殖押金,
并负担育肥场的自雇人工、水、电、燃料费用;在职责分工方面,公司负责仔猪供应
、饲料生产、疫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回收销售等环节,养殖户仅负责日常的饲喂
与清洁;在收益与风险方面,公司承担市场价格风险和享受机会利润,养户不承担市
场风险也不享受机会利润,收益相对稳定,与市场行情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养殖成
绩紧密相关。此外,从公司角度,也会存在农户不遵守合同或公司指导,私自卖猪或
私自用药的风险,但随着近年来合作放养规模越来越大,合作年限越来越长,一旦出
现上述情况,农户将承担巨大的失信风险,且公司也要收取养殖押金,并可将违约行
为诉诸法律,因此这类违约行为在现实中发生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3、合作放养育肥的定价与结算 
       当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放养育肥合同时,首先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形成一
个基础单价,该基础单价会在回收结算时根据市场最新变化适当浮动。当育肥猪达到
可出栏的体重时,对其进行称重,由基础单价乘以均重形成基础价格,再根据具体猪
只的重量是否超出或不达理想体重区间、上市率(即成活率)、正品率、喂养天数、
总增重、全程料肉比、日均增重、超标耗用饲料等生产指标,对结算价格进行调整,
得到最终的代养费。 
       4、合作农户的数量、结构及其变化 
       截至2021年半年报披露前,公司有肥猪投放存栏的合作放养农户为1,975户
,较2020年底下降11.83%。在2021年的放养合作中,公司继续对规模较小的农户进行
优化,以规模更大的农户进行替代升级。因此,虽然合作农户总数相比2020年末有所
回落,但农户平均规模与质量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从养殖存栏规模的角度看,500头以下的农户数占比0.76%,较2020年底下
降14.24%;501-1000头之间的农户数占比24.96%,较2020年底下降11.04%;1001头以
上的农户数占比74.28%,较2020年底上升25.28%。 
       从农户区域分布的角度看,随着公司在南方区域的产能逐步投产,外加华
北几个省份普遍受非瘟弱毒疫情影响,农户区域分布也呈现出南升北降的态势。根据
农业部非洲猪瘟防控的五大区划分,北部区农户数约占19%,较2020年底下降3%;东
部区农户数约占24%,较2020年底下降14%;中南区农户数约占33%,较2020年底上升1
5%;西南区农户数约占14%,较2020年底上升2%;西北区农户数约占10%,与2020年底
持平。 
       (四)食品业务 
       公司将禽屠宰划归白羽肉禽业务,以使其加强与上游养殖环节的产销联动
,因此食品业务只包含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中央厨房等细分领域。 
       食品业务是农牧业价值以肉产品形式体现在消费终端之前的最后一关。其
中,屠宰作为一种典型的制造加工业,在国内已有长期发展,趋于成熟。且由于下游
的肉食消费需求增长较为缓慢,使屠宰产能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全国规模屠宰
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仅在30%左右。此前在猪养殖业务介绍中已经说明,在早期的发展
中,并不存在猪养殖与大规模的工业化猪屠宰配套发展的较强动机。即便是近年来规
模化养殖比例提高,国内的猪养殖与猪屠宰企业也大多是各自独立发展。站在屠宰厂
的角度,经常需要通过猪贩子进行收猪,也会面临短期内收猪不足、产能过剩的压力
。而政府在农村对养殖行业生产积极性的保护和在城市对消费物价水平的稳定,也使
屠宰行业在上游收购和下游销售面临着隐性的双重价格限制。时而发生的畜、禽疫情
,也会引发阶段性的肉食消费恐慌,给该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作为一种人力密
集型的加工业,人力成本的逐渐升高也进一步挤压了该行业的利润空间。因此,猪屠
宰行业近年来的新增长机会从内部看是不断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逐步引入自动化
、半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从外部看,一方面通过改善产品结构来提升溢价,包括从
以生鲜肉为最终产品的屠宰分割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肉制品深加工、甚至预制菜生产
延伸,在生鲜肉中从冻品销售更多转向冷鲜肉销售;另一方面是改善销售渠道,即从
传统的多层级批发渠道,更多转向连锁商超、连锁餐饮、食品加工企业等大客户直供
渠道;以及配合产品优化与渠道优化来加强品牌建设,促进无品牌肉转化成有品牌肉
,并在销售渠道中得到更多呈现,使其获得品牌溢价。此外,近年来国内冷链物流业
的逐步发展,也有利于肉品更多以鲜品形态销售以及对商超、餐饮等渠道的直供。肉
制品深加工和中央厨房是屠宰的下游环节,代表着从简单的宰杀分割,向具有更高附
加值的调理、加工环节的延伸。相比屠宰环节,肉制品深加工和中央厨房的产品具有
更高的毛利率,具有相对更稳定的价格,近年来增长也较快。但国内消费者受长期形
成的消费习惯的影响,对生鲜肉的消费目前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对肉制品的消费
占比仍相对较少。这就使得肉制品深加工目前的整体市场空间仍然受到限制。而深加
工企业近年来努力的焦点也在于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形态,改变过去以火腿肠等为主的
单调局面,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刺激更多的肉制品消费需求,开拓整体市场空间。 
       中央厨房就是这些新形态、新场景探索中的一个典型方向,以预制菜为主
要产品,以餐饮企业为主要客户,通过这种让消费者更易于接受的产品形态与消费场
景,开拓新的增长机会。当然,相比普通的肉制品深加工,中央厨房在产品形式、加
工工艺、保鲜技术、物流配套等方面也更为复杂,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近年来虽然有大量的企业,特别是下游的餐饮企业投资建设中央厨房,但很多
都经营不善,在短期内在这一细分领域中也造成了产能过剩,反而是上游的食品企业
凭借着在工厂管理、精益生产方面的丰富经验,能够在中央厨房领域获得独特的优势
。 
       由于猪屠宰以生猪为主要成本,肉制品深加工和中央厨房又以生鲜肉为主
要成本,因此食品业务的售价会随着上游生猪行情而同向变化,但由于肉食品替代性
消费与政府稳定消费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游肉食品的价格弹性通常小于上游生
猪的价格弹性。在行情上行期,食品业务也会一定程度上承担屠宰成本(即生猪收购
的价格)和原料肉成本提升的压力;特别当行情处于顶部时,意味着市场上生猪供给
最为短缺,不仅屠宰成本最高,也会因为产量不高而导致费用分摊最高。从2017年到
2020年,各年年末全国生猪存栏数分别为4.33亿头、4.28亿头、3.10亿头、4.07亿头
。所以,整个2020年是近年来全国生猪存栏水平最低的一年,给其下游行业带来较大
的成本与费用压力。生猪屠宰行业,肉制品深加工和中央厨房行业仍然需要灵活管控
库存、精益降低费用,特别是屠宰行业还要在生猪存栏最少的时期里做好收猪采购,
同时还要注意严密防控非洲猪瘟在猪肉与肉制品中的传播,才能够在看似红火的行情
中,真正获得应有的盈利。 
       公司的食品业务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在特定区域处于领先梯队。公
司旗下的“千喜鹤”品牌猪肉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指定供应商,“美好”品牌猪肉
制品的年销量在西南四省市排名第2,“六和”品牌禽肉制品销售范围覆盖全国,“
嘉和一品”中央厨房业务也是北京市场规模最大的中央厨房之一,近年来又以小酥肉
等产品为切入点逐步打开火锅餐饮细分赛道的局面。总体而言,公司的食品业务与禽
屠宰业务一样都面临着产品升级与渠道升级的挑战,但与作为国内规模第一的禽屠宰
业务不同的是,食品业务还面临着跨区域市场开拓的挑战。公司近几年也将充分利用
已有的白羽肉禽产能布局与渠道优势、结合将来拟发展的生猪养殖布局,带动食品业
务在国内更大的市场范围发展,促进公司食品品牌从地方品牌逐步成长为全国性品牌
。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公司在饲料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沉淀叠加创新组织与产品,科研
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提升产品生物安全及性能表现,以更强产品力迎合养殖需求升级
。在规模壁垒基础上向专业化、产业化转型,厚积薄发带来的提效降费竞争者难以模
仿,护城河更宽更深。 
     1、最大规模带来强大的议价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饲料工厂规模越大,就能保
证单吨的生产费用越低,保证原料的采购成本下降,因此规模是饲料行业最核心竞争
要素之一。公司饲料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饲料生产销售现已覆盖了全国25
个省、市、自治区。行业领先的产、销量,广泛覆盖的市场区域,使公司有实力对接
处于同等量级的国内外粮商巨头与大型渠道,利用其规模优势带来较强的议价能力。
同时,全国第一、全球领先的规模地位,易于对接跨国巨头、其他行业的领先企业、
各地各级政府,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资源整合优势突出。 
     2、技术沉淀叠加组织创新,科研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多年的积累,公司现已经
建立起全行业最大的饲料营养与原料数据库,并和国内外多家原料供应商紧密合作,
及时掌握全国范围内的饲料原料品质信息,使公司可以及时地制定最优的营养和成本
组合,降低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司的饲料研究院现有本科69人,硕士18
4人,博士36人。公司拥有领先的近红外检测技术,创立了46余万个样品光谱的近红
外数据库,建立了43类饲料原料、85种全价饲料、26类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和3种动物
油脂的近红外分析模型。近年来,公司共获6项国家级科技奖、20项部委省市级科技
奖,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和2个院士(博士后
)工作站。公司先后承担了“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中欧食品
安全过程控制体系的建设与示范》、《绿色水禽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
日粮组成与饲养体制对畜禽健康优质肉形成的调控及机制项目》等100余项国家和省
市级重点研发项目,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猪禽环境友好型无抗饲料关键技术研
究及产业化推广”项目,饲料原料发酵安全高效创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2020
年山东省畜牧科学技术一等奖。《优质猪肉生产的饲料营养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
批2020-2021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肉鸡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
获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近年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158件,获得授权1,4
23件,2020年申请专利295件,其中发明专利93件。2021年上半年申请专利152件,其
中发明专利27件。 
     3、采购模式不断升级,专业采购能力持续提升。从2014年开始,公司进一步梳
理优化原料采购体系,在不同层级以不同形式加强集中采购,通过新的管理平台,积
极开展供应商体系梳理,与中粮、中储粮、吉林酒业、象屿、嘉吉、邦基、益海、大
成等多家国内外优秀原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上游获得稳定可靠、物美
价优的原料供应。近两年来,受中美贸易战、非洲猪瘟等影响,原料市场变化错综复
杂,饲料供应链体系快速打强原料行情研究中心,专业采购能力明显提升,持续升级
玉米、豆粕、副产物等各品种采购模式。在玉米采购方面,随着公司拥有进口玉米资
质的工厂不断增加,择时择机选择低价进口原料带来的降本效果日益明显。在豆粕采
购方面,把采购流量向头部企业集中,充分发挥集采优势,通过蛋白价差、跨区套利
、物流散装、精准用料等措施降低成本。2021年上半年总部集采率达72%,比去年全
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关键品种集采率达95%,原料周转率也稳步提升。同时,公司积
极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大幅降低财务费用,上半年累计实现融资收益约6,743万元
,同比增长超100%。此外,公司还将以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生态系统为目标,打造以数
字化为指引,全程端到端打通的采购运营系统,不断提升采购核心竞争力。 
     4、全方位服务养殖户,与下游客户关系更为紧密。公司依托自身雄厚实力,针
对中小养殖户推出“猪旺”项目,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向中小养殖户提供技术、金融
服务等全方位配套服务,帮助其恢复生猪养殖。由“猪旺”项目延伸开来的“诸事旺
”项目也在其他料种如水产料、反刍料等试点并且得到理想结果,例如鱼旺、牛旺、
羊旺等。通过此类项目开展,公司对养殖户的服务支持极大提升了养殖户的服务体验
,更深层次的绑定了养殖户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 
     5、养殖扩张使得产品结构更加均衡。养殖规模化使得养殖环节议价能力提升,
对饲料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掌控养殖环节变得愈发重要。从2016年开始,公司逐步加大
生猪养殖发展,采用“公司+规模农户”等方式大力发展养猪业务。在非洲猪瘟时代
,由于大型养殖公司生物防控技术强,近年来养殖量出现快速增长。另外公司在白羽
肉禽产业上也逐步加大商品代肉禽自养、委托代养,以及通过多年连养合同直接掌控
养殖户。公司饲料业务通过上述产业链延伸的方式,增强了对养殖环节的掌控力度,
饲料、养殖的协同效应提升了饲料业务的盈利能力,产品结构更加均衡,竞争力大大
增强。 
     (二)公司在白羽肉禽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育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养殖设施升级与数据利用持续创新,依托供销两端议价能力快产快销,加强市场掌
控力。 
     1、在种禽繁育方面,公司生产技术管理、成本管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方面
处于国内显著领先水平,已形成系统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公司的种禽养殖近两年种
鸡只产健雏一直保持在115上,种鸭只产健雏一直保持在220以上,居国内领先水平。
特别在种鸭选育方面,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培育出的具有
完全知识产权的“中新”北京鸭,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的局面,弥补了国内白羽肉鸭
育种行业空白。从消费的角度看,“中新”北京鸭具有“瘦肉率高、低皮脂率、肉质
好”的特点,胸腿肉率高达28%,皮脂率低于22%,改善了当前一些国外品种鸭肉“过
肥、有腥味”不太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难题。从养殖的角度看,“中新”北京鸭具有生
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抗应激性强易饲养、成活率高的特点,饲养40日龄后料重
比达1.9:1,各项生产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2、在商品禽养殖方面,公司始终保持着持续创新,从养殖模式、硬件设备、管
理配套等方面突破传统养殖瓶颈,示范引领行业发展。2021年H1累计申报专利144项
,其中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84项。公司搭建了数字化养殖系统,将养殖场所有生产
管理过程数据上云形成大数据中心,使现场管理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在养殖场配
套数据自动采集与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数字智能养殖替代传统经验养殖。公司建立了
规模化育雏育肥分段式肉鸡饲养场,配套了育雏育肥阶段专用笼具、采食、采暖、转
运等硬件系统及生物安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现场管理方案,经过5批次近100万
只肉鸡的养殖,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可有效提高棚舍运转效率70%。为解决传统
人工出鸭用工难用工荒、效率低、伤残率大、费用高等问题,公司还研制出一套自动
出鸭系统,效率提升了150%,费用降低了60%,伤残降低了80%。同时编撰了《设备维
护与保养标准》《白羽肉鸭立体养殖标准操作技术》《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商品禽养殖SOP》等十余项养殖端标准,指导现场高效生产。 
     3、在禽屠宰方面,公司在全国白羽肉禽屠宰市场拥有规模第一的领先地位,在
白羽肉鸭领域的领先地位还要明显,在面向下游市场时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原料
供应环节,由于主要生产区域都集中在山东及周边的河南、河北、山西、辽宁等地,
加上近年来持续推动商品代自养比例,能够在这些区域市场内的禽养殖合同或市场禽
收购中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屠宰加工环节,公司凭借在全国第一的鸭屠宰规模及
领先的技术水平,主持了《畜禽屠宰操作规程——鸭》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近年来
,通过新建、改造方式不断提高屠宰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并还不断加强标准化
和流程化建设,各工厂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作业、流程标准,柔性加工
能力和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增加,进一步强化了快产快销的能力。在销售环节,公司进
一步推进“以消定销、以销定产、快产快销”,使得产品库存周转率稳定在高位水平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对公司经营的不利影响。 
     (三)公司在猪养殖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 
     1、聚落一体化生猪养殖模式凸现成本优势 
     整体规划的聚落一体化生猪养殖模式,在一个聚落内至少同时配置祖代场与父
母代场,在升级版的聚落,即“小龙”模式中还会同时配置育肥场,实现了养猪流程
全匹配、人才共享、环保工艺优化和产业链聚集,相比传统的养殖模式生产效率更高
、成本更低。 
     首先,通过行业领先的猪场建设能力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有效降低了猪场生物
安全风险,保障猪群健康生产。生产工艺流程更符合整进整出原则、栏位匹配、母猪
与断奶后猪群分开生产、舍内环境自动调控和粪尿储运合理规划。 
     其次,生产效率高,各项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种猪生产方面,公司现已
与国际最优秀的种猪公司PIC、海波尔合作,建立起双体系种猪架构,可根据国内南
、北方的市场差异选择适宜的猪种;在育种能力方面,公司采用多角度结合的算法技
术、动态核心群管理技术和全自动种猪测定技术,均为目前行业先进的育种技术;与
美国、泰国大学的育种专家合作,不断优化算法,提高选育强度;在聚落化模式内,
每个聚落均自带核心扩繁群,保证了种猪公猪生物安全和猪苗的高效生产,2020年公
司自繁母猪的窝均总产仔数、窝均成活仔猪数、窝均断奶仔猪数都在业内领先。 
     最后,通过系统的生产、管理技术应用,使育肥猪成本不断降低。近年来,公
司有序落实各项行业新技术应用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生产管理技术体系。通过对所有
分公司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的标准化,细化增重成本模型实现成本管理对比,迅速找
出各公司的成本控制关键指标,通过自产饲料全程九段匹配科学营养配方、实现精准
饲喂,加上卓越运营的自动化、智能化、透明化的养猪场提供舒适的成长环境,使得
公司自产仔猪育肥的完全成本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未来,随着公司自养育肥场建设
的不断加码,自养育肥比例将逐步提高。 
     2、行业领先的生物安全防控技术 
     经过两年的探索,公司在非洲猪瘟防控领域取得11大类65项研究成果,通过闭
环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阶段性地打赢了非洲猪瘟防御战,自2018年中非瘟爆发以来至20
20年底,育肥成活率已恢复至接近9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对于公司自主经营的种
猪场的防控,公司通过硬件设施改造和建立科学的非瘟管理体系软硬两手抓。在硬件
设施方面,对原有的种猪场积极投入改造;对新建种猪场,全部采用最新符合非瘟防
控的安全标准建设,通过种猪场红区、橙区、黄区、绿区的四级安全防控体系,对非
瘟病毒进行有效隔离。在管理体系方面,成立非瘟防控组织机构,制定各级生物安全
关口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建立整套的科学防控工作机制和防控方案,建立了从总部
到纵队再到一线经营单元的多级管理体系,总部统一指挥,纵队每日跟踪通报,各饲
料厂、种猪场、屠宰厂严格按照标准化的非瘟防控制度执行,再加上总部主导的飞检
、点检、视频监控等方式,进行执行过程监控和结果检验的一级监管体系,完全实现
了从上到下标准统一、落实到位。尽管2020年末、2021年初爆发的非洲猪瘟弱毒疫情
给原有的防控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公司仍然能快速响应,及时调整,升级方案,
迅速降低疫情影响,整体防控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对于以农户合作养殖为主的育肥场的防控,公司也按照防控标准进行更加严格
的管理,保障生猪安全产出和养户生产利益。首先,公司补贴、协助养户完成棚舍的
改造升级,使养殖条件达到非瘟防控标准;其次,对家庭农场进行养殖全流程的非瘟
检测与监控,包括上猪前场地检测、运输车辆检测、供料饲料厂检测、物料检测,并
形成了及时报告制度;再次,对于生物资产及安全生产、兽药管理、环保管理等标准
,根据防非要求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对农户反复培训贯彻,把标准全面落实,执行到
位。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合作养户对非瘟的认识,并通过“传、帮、带、检
”的方式,让农户逐步按标准执行,使生猪安全产出得到了有效保障。 
     3、面向未来的领先猪舍设计能力 
     公司在猪场设计上一直遵循“满足猪的需求,满足养猪人的需求,满足可持续
发展的需求”的理念,打造科学的、既面向现在使用,也面向未来需求的自动化、智
能化、透明化现代猪场,使综合运营能力赢在起点。面向现在是指关注生产需要的细
节,科学规划,杜绝浪费,例如同已确定的生产模式匹配的功能区、猪舍、栏位配置
;使猪流、物流等清晰明了,满足效率的同时兼顾生物安全;满足不同气候、不同阶
段猪只对环境的需求等。面向未来是指注重可持续发展需要,例如猪舍建设集约化以
应对土地稀缺性;猪舍建设达到零排放;通过猪舍的自动化、智能化设计应对人工成
本的上升。 
     4、行业领先的环保处理能力 
     厂区的环保处理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固体粪便处理,病死猪处理三大板块。在
所有的处理工艺过程中,公司都配套了单独的臭气处理方法,以此达到完全符合国家
标准的环保目标,领先行业的环保处理能力。在污水处理方面,公司采用“预处理+U
ASB+两级A/O工艺”,使出水指标达到农田灌溉标准,可以直接还田。公司的沼液还
田处理方式,可使得1亩地的母猪承载量达到30头,远超过行业普遍的1亩地承载母猪
不超过3头的水平,这使得公司建设12,000的母猪场,配套消纳土地在400-500亩地左
右即可。在固体粪便处理方面,公司采用了立式发酵罐处理的方法,全程密闭,占地
面积小,12,000的母猪场产生的固体粪便,处理周期仅为10-15天;同时满足国家出
料标准,发酵过程可达到60-70℃的高温,能有效杀灭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避免疾
病的传播;此外立式发酵罐还能处理厂区产生的病死猪,加强生物安全防控能力。 
     5、不断创新销售方法,全面提高销售效率 
     公司自养的商品猪群完全按照统一规划的售猪方法,保证上市大猪价格最优销
售。除了少部分出栏生猪可以输送到体系内屠宰厂宰杀外,其它出栏生猪均通过公司
研发的“猪易通”、“聚宝猪”生猪交易平台实现销售。通过一年多的积累,该交易
平台的系统在算法和交易数据上日趋成熟,通过生成的生猪价格指数指导生猪销售,
并形成区域价格对比监控,帮助提升公司的生猪销售均价。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公司过去一年在猪产业上的快速规模扩张使得一些竞争力
阶段性地被稀释,一些已形成的优秀做法未能及时地在新投产的猪场得到及时复制,
但随着公司全面转入稳健运营阶段,通过多方面举措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公司正逐步
改善生产经营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恢复原有竞争力。 
     (四)公司在食品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全产业链优质资源,食品安全可追溯
,品牌渠道逐步升级。 
     1、在产品上:全产业链安全、精准研发、柔性生产。公司的食品业务依托公司
农牧全产业链的优势,能够获得从饲料、育种、养殖等上游环节就开始把控的安全畜
禽原料,再通过屠宰与深加工环节的安全生产,真正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做到
食品安全保障,将安全的肉食品输送到消费者餐桌。公司在2018年成立了食品产业研
究院,组建优秀的食品研发团队进行产品开发,强大的研发实力支持了公司在食品端
研发出丰富多样的ToB和ToC产品提供给客户及消费者。公司具有标准化高效生产能力
,参与了《GBT9959.1-2019鲜、冻猪肉及猪副产品第1部分:片猪肉》等国家标准的
制定,近年来还通过新建、改造方式不断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并还不断加强标
准化和流程化建设,各工厂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作业、流程标准,柔性
加工能力和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增加。 
     2、在品牌上:全新打造母子品牌优势组合。在消费升级的新时代背景下,公司
食品板块也在加大步伐全新布局,无论是在ToB端“新希望六和”还是ToC端“新希望
食品”都有农牧全产业链优质资源作为依托,使得母品牌生命力更加强大。同时,“
千喜鹤”“六和美食”“美好”及“嘉和一品”作为子品牌多年以来也已经得到业界
客户合作伙伴的认同。近年来,公司依托一系列细分赛道的产品开发与渠道推动,打
造了“吃火锅,就美好”的全新品牌定位,并于今年初正式推出与欧洲农牧龙头法国
科普利信公司共同打造的“乐凡希”高端西式低温肉制品品牌,逐步占领餐饮客户与
消费者心智,也将助力公司食品业务打开新的空间。 
     3、在渠道上:传统渠道优势稳固,新兴渠道增长迅速。公司已经营农牧食品全
产业链多年,在批市、农贸、原料加工等传统流通渠道进一步巩固加强,在市场竞争
加剧、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新渠道发展也同步升级、前移。在ToB端,公司聚焦餐
饮市场,组建专业销售服务队伍,为海底捞、真功夫、云海肴、袁记云饺等餐饮企业
提供长期服务,并多次获得优质供应商等荣誉。在ToC端,公司在商超和电商渠道取
得了良好进展。在商超渠道,目前已入驻沃尔玛、大润发、永辉、家乐福、盒马、物
美、麦德龙等全国性重点商超客户,累计覆盖超过5000家商超门店。在电商渠道,公
司深耕京东、天猫平台,2021年,熟食板块在天猫“618”活动中拿下速食菜类目第
一,美好农家小酥肉荣登回购榜、好评榜第一。同时,公司快速切入拼多多、微盟等
社交电商,以及快手、抖音等内容电商,共同助推“美好”品牌上半年取得快速成长
。公司积极布局新零售、新业态,与阿里零售通、京东新通路等新兴渠道客户展开全
面合作,不断对产品及供应链进行创新、升级。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公司将对渠道结
构进行持续优化和升级,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做好增值服务,不断提高产品服务溢
价能力,构筑竞争壁垒。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一、疫情及自然灾害风险 
     动物疫病是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疫病发生带来的风险包括三类,一
是疫病的发生将有可能导致养殖动物死亡,直接导致产量降低、成本上升和价格下降
;二是疫病的大规模发生与流行,易影响消费者心理,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也对饲料
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影响;三是一些具有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性疫情爆发后,政府
为防控疫情扩散,会采取封锁交通等措施,这些防疫举措会严重阻碍饲料、动保产品
、活畜禽的运输以及务工人员返岗,对养殖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此外,传染性
疫情爆发会使得多数餐饮企业停业,部分农产品市场关停,消费者外出购物活动减少
,导致肉类需求与消费下降。例如,在2018年爆发了对全行业影响巨大的非洲猪瘟。
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潜伏期长、发病后死亡率高的特点,且一直没有有效的、可信赖的
疫苗研发成功,在国内也属于第一次大规模集中爆发,无论是大型养殖企业,还是小
散户在疫情爆发初期都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因此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损失。2020年
底到2021年一季度,非瘟弱毒疫情再次反弹,特别是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较为严重
,给区域内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再一次造成了普遍的影响。 
     从2020年初开始肆虐的新冠疫情,也给中国畜禽养殖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封
村断路、延迟复工、暂停活禽交易、关闭屠宰场等防疫措施导致养殖场和养殖户无饲
料可用、禽苗猪苗无处可卖、出栏畜禽无法屠宰,养殖生产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进入
2021年后,虽然国内防疫形势总体平稳,但各地零星散发的疫情以及区域性的隔离政
策,也会给生产经营相关的人员物资流动造成障碍。 
     自然灾害风险方面,饲料、屠宰与种植、畜禽养殖业紧密关联,因此,气温反
常、干旱、洪涝、地震、冰雹、雪灾等自然灾害均会对行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公司生产基地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生产设施或设备的重大损坏
,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也会推动部分饲料原料、肉类价格上涨。例如,2020年入汛以
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多地发生洪涝灾害,对产业链上的种植、养
殖、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肉类价格等多个环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种植方面
,部分地区连续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会造成饲料原料减产,从而会对饲料原料价格产生
冲击,同时原料的质量也会下降;在养殖方面,洪水可能将养殖场周边土地中埋藏的
病原微生物暴露于空气、饮用水中,将导致病原微生物传播,引发疫病;此外,受洪
涝灾害最严重的几个省份,都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产区,洪水不但会毁坏渔业生产
设备,还很有可能冲毁拦鱼设施,将鱼苗和成鱼带走,对养殖户的经济收入造成损失
,进而影响到公司的饲料销售;在物流方面,洪水席卷而过之处,道路积水、路基路
面破坏,迫使原料、饲料、养殖成品、种猪调运等货运成本上升、运力下降,对公司
的供应链带来压力;在项目建设方面,持续暴雨还会导致公司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建设
项目遭遇停工停产,影响工期;在肉类价格方面,洪灾也会冲击肉类供给,助推猪价
上行,而灾区和非灾区肉类价格差距变大,促使生猪调运增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
致疫情扩散。 
     风险应对措施:在应对动物疫情方面,公司养殖基地所规划建设的养殖场,系
规范化、标准化的养殖场,配备了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能
够很好地防范和控制疫病的发生。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公司也总结出了一些应对
重大疫情的经验和措施,通过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积极进行市场深
度开发,降低成本费用等来消除各种疫情的影响。从2014年开始,公司通过在各区域
建立动保实验室,打造云动保体系,实时进行疫情、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指导技术人
员更好地服务于养殖户。特别地,针对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公司制定了全方位全
体系的防控措施,包含了现有的自营猪场与农户合作育肥场、公司新建猪场、猪料生
产单元、内部动保实验室等多个环节的防控措施,从动物营养的源头就开始做好防控
。同时积极参加行业交流,与同行企业共同探索更有效的防控方法,使公司的生物安
全防疫体系、生猪存活率、上市率等指标都取得了行业领先水平。去年底到今年一季
度在北方多个省份爆发的新一轮非瘟弱毒疫情,具有外界污染广、传播渠道多、潜伏
时期长、影响阶段长等特点,因而在爆发初期给行业基于过去两年非瘟野毒防控所形
成的防控办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公司在防控过程中继续总结经验,升级防控及净化
方法,包括全群血清双抗双筛、热成像仪应用、物资静置减毒消毒等;并对防控流程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避免长时间过度繁琐的防控环节反而造成倦怠与松懈,也能帮助
做好防控的同时对更快地重新恢复正常生产,同时还可以降低生物安全防控成本。通
过上述举措,使上半年末非瘟红场数量已控制在不到1%。 
     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公司首先快速响应,制定并执行各项防控制度,统筹开
展应急处置。其次,积极沟通各级政府,协调畜禽产品、饲料原辅料与产品等物资运
输,办理车辆通行证,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绿色通道政策。第三,通过全区域统筹做
好饲料厂的采购备料与生产供应,加强禽产业一体化内部配套,快速有序安排员工复
工复产,助力国家生活物资保供,动态调整食品产业策略,加大商超渠道与线上渠道
销售。第四,结合公司产业实际,编写疫情防控手册,发布员工防控隔离技术指导意
见与疫情下工程管控指导意见等文件,针对性地做好防疫安排,加强员工安全防护。
 
     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虽然公司无法排除下属企业所在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
的可能性,但是公司各项业务布局在国内外较为广泛的布局,保证了特定区域发生自
然灾害时,不会对公司整体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特别对于南方暴雨洪灾,由于近年来
多次发生,公司也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建立了成熟的应急预案,常年储备充足的防汛
物资,在进入汛期后灵活引导农户调整生产计划,一起做好减灾救灾。同时,公司还
能够利用全国布局优势,及时有效地跨区域调配资金、原材料、设备、人员等尽快恢
复生产,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二、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饲料原料成本通常占饲料总成本的90%以上。在过去,饲料业务占公司营收的比
重较大,但由于饲料行业通常采用成本加价法的定价方式,饲料原料价格的波动还可
以部分向下游养殖环节传导,缓解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但随着畜、禽养殖业务
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原料价格上涨对公司整体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 
     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收储政策变化、各国主粮产区收成情况等多方面
因素影响,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走高,玉米市场均价更是在2021年初
逼近3000元/吨大关。再加上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给今后两国之间的大宗农产品贸易
,以及饲料原料的国际贸易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价格波动的风险将长期存在。此外
,在非洲猪瘟将在国内长时间存在的背景下,饲料企业出于动物营养安全的考虑,将
会减少一些高风险原料,例如地产玉米、猪血、猪骨粉等的使用,使原料需求向其他
类型的原料集中,这也将会引发这一部分替代原料价格的上涨。 
     风险应对措施: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饲料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具备规模优势和
一定的话语权。公司从2017年开始,对原料采购体系进行重组优化,积极开展供应商
体系梳理,与多家国内外优秀原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积极开展多种形
式的供应链融资,优化采购成本及相关财务费用。2019年公司继续在原料集采、合作
伙伴战略采购渠道优化、东北产地玉米收购、采购模式升级等方面推进变革,逆势实
现了较大的采购价值。2020年新冠疫情对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价格造成了阶段性影
响,公司加大了套期保值工具的应用来控制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在应对新冠疫情期间
,公司技采产销紧密联动,这些经验也已经被总结并应用到饲料业务的日常经营管理
当中。2021年上半年,玉米、豆粕等主要原料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公司在做好行情研
判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进口低价原料采购和小麦、高粱、糙米等替代原料采购工作,
不断优化原料成本。 
     三、畜禽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养殖的产成品主要是鸡苗、鸭苗、白羽肉鸡、白羽肉鸭、以及种猪、仔猪
、肥猪,特别是自2016年来,公司养猪业务发展迅速,在2020年生猪外销量已经达到
829万头,自养及委托代养的商品代鸡、鸭销量也超过5亿只,使得畜禽养殖在公司整
体营收与利润中的占比贡献更大,未来还会进一步增长,畜禽价格将会更明显地影响
到公司的营收与利润水平。2021年上半年,国内畜禽市场整体上呈现出猪价大幅下跌
、禽价低位震荡的局面。上半年生猪出栏同比增长34%,上半年末定点监测能繁母猪
存栏同比增长30%,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9%,生猪价格从年初高点的36元/kg一路下跌
到6月份最低点的12元/kg,降幅超过60%,一度跌回了2019年3月份本轮猪周期开始上
行前的低位。在禽产业上,2018-2019年连续两年的上行行情导致了行业产能的过剩
,2021年上半年全国祖代种鸡存栏量、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商品代鸡苗销量都保持在
近6年的最高水平。在消费端,猪价快速下行叠加新冠疫情导致消费需求减弱,使得
禽肉价格长期低迷,加大了禽产业盈利难度。风险应对措施:在排除掉偶发性疫情的
影响之外,畜禽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养殖供给量的周期性增减。因此畜禽价格下行的
过程本身也是行业里优胜劣汰、部分参与者退出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公司只要做
好自身的养殖效率提升,使自己的养殖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那么在价格下行过程中就
能相比竞争对手仍能获得更多收益,或者经受更少亏损。当部分参与者退出,总供给
量下降,价格重新上行的时候,公司就可能获得比之前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更高的回报
。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养殖效率的持续提升,在种禽的只产健雏、养猪的PSY与完
全成本等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将确保公司在畜禽价格下行期仍能保持一定
的竞争力。尽管公司过去一年在猪产业上的快速规模扩张使得一些竞争力阶段性地被
稀释,一些已形成的优秀做法未能及时地在新投产的猪场得到及时复制,但随着公司
全面转入稳健运营阶段,通过多方面举措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公司正逐步改善生产经
营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恢复原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与大部分农牧企业不同,公司
在养殖的下游环节拥有屠宰加工业务、在养殖的上游环节拥有饲料业务,正好与养殖
环节形成对冲。当畜禽价格下行时,屠宰加工业务的原料肉成本也有所下降,其利润
空间则会增大;畜禽价格下行同时意味着畜禽养殖量处于高位,也有助于饲料业务盈
利增加。这样的产业链布局可以适度缓解畜禽价格下行对公司整体的影响。 
     四、环保政策影响 
     2014年中国开始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政府对养殖场的整治力
度和决心非常大,各地都有对养殖场拆迁、禁养、限养的新规。在中央层面,2015年
新《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更是明确地提出了“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
(小区)和养殖专业户。”2018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各地对养殖
场污染排查力度加大,一些养殖户因棚舍设备不达环保标准或废水超标渗排等原因而
被责令停产、修复环境或关闭取缔。这些环保政策压力将强制一些环保不达标的畜禽
养殖场退出市场,使养殖量缩减,会给公司饲料业务增长和屠宰业务收购生猪和家禽
带来一定影响。公司一些分子公司通过硬件改造无法经济地达到环保要求,或因已处
于禁养区域而不再具有市场基础,也会导致其关停。但从长远看,由于这些环保不达
标的落后产能的退出,将使继续留在行业内的优秀生产者获得更好的盈利能力,对全
行业仍有积极意义。 
     风险应对措施:公司针对养殖市场发生的变化,一方面全力掌握存量,通过转
换饲料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产业化配套与综合服务的优势,加强与符合环保标准的大
中型养殖场和养殖户的合作。在养殖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把生态、环保、高效、安
全作为项目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帮助养殖户改造、建设符合更高环保标准要求的棚
舍,提升养殖效益,积极带动国内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增量,
借助公司在全国范围的已有业务布局,在环境适宜区域通过新建、收购、合资、合作
等多种形式培养新的畜禽养殖基地,确保公司的养殖资源稳定。 
     五、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事关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食品企业而言更是生死攸关的大
事。食品企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或事故,会导致企业被追索、诉讼或受到相关处罚,
甚至影响企业的品牌和美誉度,从而对企业的业务、财务状况、股票价格或经营业绩
产生不利影响。2015年修订版《食品安全法》实施,也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也给食品安全管控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尽管非洲猪瘟本身不是人畜共患病,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在经过常规加热
烹饪之后也对人没有任何危害,但由于当前对非洲猪瘟依然没有完全有效的防控措施
,而猪肉及其制品又是病毒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在生猪回收屠宰、猪肉运输与贩卖
过程中,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做好非洲猪瘟防控。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
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
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风险应对措施:公司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严格要求把食品安全落实到生产经营
的每个环节。2015年,公司成立了安全环保部以保障产品的安全、健康和环保,并将
“三级”检测体系的设备更新换代,各分子公司化验室也增员、增物,保障对食品产
业链资金、资源和人才的配置与投入,使食品安全组织管理、设备设施、流程管理、
关键环节控制等都实现了升级。公司目前已经打造出从饲料、畜禽养殖到餐桌的食品
安全管控链。2014年,公司的“倍有滋”品牌鸭肉率先在国内实现全程可追溯;2015
年,公司旗下的成都希望食品成为第二批“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国标试点企
业。2016年,公司通过了英国零售商协会(BRC)食品技术标准认证,并在全球食品
安全倡议(GFSI)中国区首次全员会议上,被推举为中国区理事会副主席单位,成为
国内首家入选GFSI全球董事会成员的中国民营企业。2019年,公司承办了GFSI第八届
中国主题日活动,这是自2012年GFSI开始在华举办中国主题日活动以来,首次由民营
企业承办该活动。目前公司旗下所有食品企业均通过了China-HACCP标准认证,60余
家食品公司在陆续完成BRC、Global-GAP等标准认证。此外,公司还利用GFSI平台资
源与多方合作,系统开展了减抗、无抗的实践探索工作,并积极推动减抗、无抗成功
案例的推广。 
     六、汇率波动风险 
     当前饲料生产的原料全球化采购程度越来越深,玉米、大豆、乳清粉、鱼粉、D
DGS等国外供应为主的饲料原料的采购,受到汇率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本公司相比
国内同行而言国外业务规模较大,在对外投资与国外经营中,涉及的跨境资金往来与
结算额度也越来越大,也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2019年以来,中美关系的起起伏伏
使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起起伏伏、频繁震荡。2020年全年,人民币汇率整体呈现先抑
后扬的走势,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影响,人民币汇率震荡下行,下半年随着我国率先控
制住疫情,复工复产提速,又开启一轮快速升值。这种剧烈震荡给公司的外汇管理带
来了影响。此外,在公司开展业务的个别海外国家,由于新冠疫情、政局动荡及外汇
政策调整等影响,其本币对美元汇率也出现了较大贬值,给公司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风险应对措施:为应对日益扩大的海外原料采购与投资经营需要,公司从2016
年开始将以新加坡公司为基础,打造国外商贸中心与投融资中心,在新加坡平台上积
极开展国际性原料集中采购、国外直接融资、供应链金融、外汇风险管理与原料采购
风险管理,减少国外业务资金往来所受到的汇率波动影响。同时,公司也进一步加强
与国外金融机构、我国政府驻外机构、东道国政府的紧密联系与沟通,及时分析东道
国本币汇率的走势,并通过国外本币直投等方式缓解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 
     七、人力资源风险 
     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风险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司养猪规模正处于实现跨
越式发展阶段,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底养猪队伍总人数达到4.6万人,公司的管理半
径也随之扩大,在快速培养好大量合格的养猪人才、并留住这些人才等方面,存在较
大压力和挑战,若人员的招聘、培训、留用不到位,会给后期的猪场管理和经营带来
潜在风险;二是随着公司从传统农牧企业向农牧食品一体化企业转变,公司将面临新
业务领域中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食品零售、工程技术、信息化等新兴领域人才储备
不足的风险;三是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员工的薪酬也成为公司成本增加的重要
因素;四是公司作为中国农牧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培养了大量优秀
人才,随着行业竞争不断加强,以及近年来各种跨界资本进入农牧行业,各类企业对
人才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人才流失会给公司带来损失,影响到公司持续发展。 
     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将人才培养和组织激活作为公司长期战略任务。在养猪人
才招聘方面,公司不局限于招聘农牧专业学生,还拓宽招聘渠道,加大了对非农牧专
业学生、退伍军人等人员的招聘力度。在养猪人才培养方面,公司将日常生产作业流
程进行标准化分解,并辅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化,通过内部的养猪大学、猪产业研究
院等开设针对从总经理、场长,到一线刚入职的新人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高频学习
和培训教学,并通过猪场内部现代师徒制,成熟员工一对一的指导和强化,缩短新进
员工的培养时间。公司持续健全完善猪产业人才激励体系,使猪产业各层人员根据其
价值产出,获得业内领先的经济回报。此外,公司为减少人力成本压力,也加大了楼
房养猪、智能化猪场、物联网等项目的建设力度,用人效率将得到明显提升。 
     公司也加大了战略新业务领域人才招聘力度,同时积极开展跨行业培训学习,
丰富公司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公司还通过精岗增效、精益化、优化产业
链设计、组织扁平化,实现人均效率的继续提升;通过构建竞争、选拔、淘汰机制,
形成优胜劣汰的职业经理人发展通道;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及价值分享机
制,打造员工与公司成长共同体。2019年,公司首次实施了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激
励计划,加大对核心技术人员和养猪业务团队的核心骨干进行激励,提高凝聚力和公
司的竞争力,充分调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核心员工积极性。 
     
       四、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公司近年来一直坚持“做强饲料、做大养猪、做精肉禽、做优食品、做深
海外”的中长期战略,打造产业间畜禽多元化与产业内农食一体化的均衡布局,致力
于成为具有稳定成长性的优质蓝筹股,引领行业科技创新的现代化企业,中国农牧食
品企业国际化的排头兵,投资者友好型公司,以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美好公司。 
       2021年上半年,对国内农牧行业,特别是生猪养殖行业而言是剧变的半年
,总体呈现出猪禽养殖较差、饲料食品较好的局面。在猪产业上,一方面,行业供给
继续大幅回升,据农业部统计,上半年生猪出栏同比增长34%,上半年末定点监测能
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30%,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9%。供给增加推动价格大幅下跌,生猪
价格从年初高点的36元/kg一路下跌到6月份最低点的12元/kg,降幅超过60%,一度跌
回了2019年3月份本轮猪周期开始上行前的低位。另一方面,近年来的行业环境变化
也使生猪养殖行业的成本明显提高,据行业相关统计,2021年上半年相比2018年,由
于饲料原料价格上涨、非瘟防控投入增加、粪污处理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养猪成
本普遍增加了4.5元/kg;而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北方多个省份爆发的新一轮非瘟
弱毒疫情,又给区域内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造成了普遍的影响;根据农业部统计,今
年3月到6月,全国规模养殖生猪的成本为2700-2900元/头,约合22.5-24元/kg,散养
生猪成本在2600-3000元/头,约合22-25元/kg,全行业在5、6月已经出现普遍亏损。
 
       在禽产业上,2018-2019年连续两年的上行行情导致了行业产能的过剩,20
21年上半年全国祖代种鸡存栏量、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商品代鸡苗销量都保持在近6
年的最高水平。在消费端,猪价快速下行叠加新冠疫情导致消费需求减弱,使得禽肉
价格长期低迷,加大了禽产业盈利难度。 
       在饲料产业上,随着生猪出栏和存栏的快速恢复,2021年上半年全行业猪
料同比增长71%;禽料则由于禽养殖量在去年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因此在本年度停止
了增长,上半年全行业禽料同比下降6%;水产料受鱼价高涨刺激,投苗量上升,全行
业水产料上半年同比增10%,但其中不同细分品类也存在着结构性差异,普水料需求
量降低,名优特品等特水料需求量增大。在饲料原料端,作为主要能量原料的玉米价
格持续高位运行,饲料行业成本持续承压。总体而言,上半年公司在饲料产业上面临
的机遇大于风险。 
       在食品产业上,生猪出栏增加也推动了屠宰增加,2021年上半年规模以上
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同比增长45%、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6%。产量增加有助于屠宰
企业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费用,但猪肉价格也随着生猪价格同步下行,据农业部统
计,全国猪肉批发平均价从年初最高点的47元/kg下跌到19元/kg,降幅也接近60%。
这种局面对于屠宰企业的盈利提升帮助有限,但一定程度上又有利于以生鲜肉为原料
的深加工肉制品。 
       在政策方面,随着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初发布
的中央一号文件反映出政策重心已从前两年的“三农”工作全面转向了乡村振兴,曾
在去年一号文件中作为单独一节出现的“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也在今年重新回到小
节中的一部分,即“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
有序发展长效机制”。而随着上半年产能恢复后价格再度陷入低迷,部分生猪养殖场
(户)亏损,农业部等国家相关部委于8月初再次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
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疫病防
控能力明显增强,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的发展目
标。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国内农牧企业今后也更多关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真
正的高质量发展获得健康成长,而非简单跟随市场周期波动而盈亏起落。 
       尽管外部环境风云突变,带来巨大压力,但公司仍然沉着应对,同时积极
求变。公司在各个业务上持续推动组织优化升级,在猪产业上进一步强化中台建设,
以适应过去一年管理规模大幅、快速扩张后的需要;在饲料业务上设立总部层面的饲
料产业管理委员会,并同样配备相关中台职能,以统筹国内外各饲料单元及猪产业、
禽产业下辖的饲料厂,以更充分地发挥每年超过2,000万吨的饲料内外销总量的规模
经济性,并向上拉齐各饲料单元的管理能力;在食品产业上,继续深化推进食品产业
指挥部的运作,加强食品产业与禽产业在肉食销售上的联动,以及其他区域、渠道团
队的协作,同时还以“寻、研、造、推”为抓手,打强食品产业的中台。在资本运作
方面,公司去年下半年启动的81.5亿元可转换公司债项目在4月底获得证监会批复;
公司在6月初又成功完成了10亿元可续期公司债的发行,成为2020年以来唯一成功发
行可续期公司债的民营企业,也是第一家成功发行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帮助公司拓宽
了融资渠道,增强了短期偿债能力,为度过当前猪价底部的困难期提供了稳定的中长
期资金支持。面对公司股价的波动、以及经营中的阶段性困难,公司董事会和全体管
理层依然坚定信心,公司在1月初完成了去年下半年启动的8亿元回购的基础上,于1
月底再次启动了新一轮回购,现已完成近2.3亿元的回购;公司管理层也于5月初启动
了通过契约型私募基金增持公司股份的计划,现已完成近1.6亿元的增持。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5.19亿元,同比增加168.23亿元,增幅为3
7.64%;因受猪价的快速下行、饲料原料价格上涨、非瘟弱毒疫情、禽产业行情低迷
等因素影响,导致猪产业亏损,使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34.1
5亿元,但其中包含了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谨慎性的要求,对各项资产计提的减
值损失,总计影响本期净利润减少10.80亿元。 
       (一)饲料业务:组织调整精准赋能,销量毛利稳健增长 
       饲料业务依然是公司的主要支柱,能够在畜禽养殖周期的波动中,为公司
提供稳定的利润基础。2021年上半年,公司面对禽畜养殖规模化的趋势,提高规模化
客户服务能力。尽管大宗原材料持续高位运行,公司始终在坚持满足动物营养的前提
下,灵活调整饲料配方,保持成本具有竞争力。公司还通过成立饲料产业管理委员会
,进一步优化组织,充分发挥公司资源优势,促进业务协同,精准赋能。 
       1、打强客户服务能力,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非洲猪瘟疫情大幅加速了
畜禽养殖规模化的进程,养殖客户对饲料供应商的需求也逐渐从单一的饲料供应向一
站式解决方案过渡。公司紧抓行业机遇,提升集团和规模客户销量作为饲料业务发展
的主线,推进生物安全高标准工厂的建设,组建专业能力更强的“营销+技术”团队
接洽客户,积极为客户对接各大养殖品类的苗种、动保资源,同时建立多个动保检测
实验室,为客户提供生物安全、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支持。 
       2、采购研发协同,优化配方成本。上半年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和豆粕
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运行,使得公司饲料业务成本承压。公司在做好本土原料采购的同
时,发挥行情研究中心的原料价格走势预判能力,适时提高低价进口原料的采购比例
,以应对持续高位运行的国产玉米价格。公司还发挥技术优势,持续对小麦、高粱、
糙米等低价替代原料日粮配方进行迭代、推广,在满足动物营养的前提下,推出非玉
米型混合日粮、全小麦日粮、全糙米型日粮等配方品系,在原料价格波动时可以快速
灵活调整配方,保持成本具有竞争力。此外,公司上半年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饲料配方系统,已于8月初上线试运行,该系统将使公司的饲料配方制作更高效快捷
,并促进数据沉淀与多系统互联。 
       3、搭建饲料中台,聚合组织能力。上半年公司在总部设立了饲料产业管理
委员会,统筹国内外各饲料单元及猪产业、禽产业下辖的饲料厂,委员会负责制定外
销饲料的战略方向、市场规划、定价机制等相关政策,并通过在委员会下建立多个中
台部门,帮助提升饲料产业各环节的专业化经营水平,并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联动,以
更充分地发挥每年超过2,000万吨的饲料内外销总量的规模经济性。2021年上半年总
部集采率达72%,比去年全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关键品种集采率达95%。同时,公司积
极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大幅降低财务费用,上半年累计实现融资收益约6,743万元
,同比增长超100%。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各类饲料产品1,353万吨,同比增长301万
吨,增幅为29%;外销料销量为1,011万吨,同比增长27%(全国饲料总产量同比增长2
1%)。其中,外销猪料销量为265万吨,同比增长98%(全国猪料产量同比增长71%)
;外销禽料销量为654万吨,同比增长10%(全国禽料产量同比增长-6%);水产料销
量为64万吨,同比增长29%(全国水产料同比增长9%);反刍料销量为21万吨,同比
增长42%(全国反刍料同比增长18%);实现营业收入328.27亿元,同比增加102.41亿
元,增幅为45.34%。 
       (二)白羽肉禽业务:坚定战略营销转型,练好内功提效降费 
       白羽肉禽业务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公司向下游食品端延伸的重要
环节。2021年以来,全国生猪产能的快速恢复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导致禽肉消费需求
减弱,禽周期开始出现较猪周期更快的下行。鉴于此,公司坚持战略方向,积极探索
最优产业发展模式,在销售端优化渠道结构,提高重客占比,积极进行营销转型拓宽
盈利空间,同时在内部管理方面做好精益化运营,持续提升运营效率。 
       1、禽肉端坚定推动营销转型,屠宰端推动自动化、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
。今年上半年猪肉产能持续扩增带来的猪肉价格快速下滑给禽肉消费造成了巨大影响
。公司持续推动营销转型及渠道下沉战略,一方面加大食品加工厂、餐饮、商超与新
零售等渠道的开发力度,针对上述渠道的差异化需求,加大了鲜品与定制化产品的开
发,其中在鸭血为代表的禽副产品方面已经成为海底捞等国内主要火锅连锁品牌的最
主要供应商,公司发力打造的“黄金鸭掌”在上半年也实现了超过7000万元的销售额
,朝全年亿元单品的目标有力迈进;另一方面加强近距离客户开发,打通近距离终端
,增加溢价,提升禽肉盈利能力。上述优势渠道的销量同比增长12%。公司对下辖的
“全链”“半链”“效率优先”三种发展模式的一体化产业单元打造了客户分层分级
的差异化管理标准和差异化营销与服务策略,对于匹配优势渠道的产业单元,加快实
施自动化升级与改造。2、养殖端坚定发展基地,提高直供比例,优化投放成本。为
匹配公司“全链”“半链”“效率优先”三种模式的发展战略,稳定毛鸡和毛鸭原料
的供应,公司坚定发展自养基地。今年上半年新完成了10个商品代自养场的租赁、托
管和建设,新增产能规模约合年出栏3,000万只。面对现有的公司+农户合作体系,公
司进一步优化直供合同比例,上半年在鸡产业上直供比例继续保持在100%,鸭产业直
供比例上升到92%,比去年底提升了12个百分点。 
       3、种禽端优化出苗节奏,严控养殖成本。今年上半年面对鸡、鸭苗价格震
荡的行情,在出苗节奏上,公司通过敏捷的经营调度,优化出苗节奏,把控最优销售
时机;在成本管控上,公司通过优化操作流程,提升运营效率,通过搭建种源健康数
据库,提高种苗成活率,通过推广提高自动化设备(自动化喂料、封闭式环控、自动
集蛋系统、养殖舍热能回收装置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优化人工及能耗费用,通
过线上数字化营销平台销售种苗,优化销售费用。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鸡苗、鸭苗2.64亿只,同比增长0.11亿只,增幅4%
;销售商品鸡鸭2.20亿只,同比增长0.21亿只,增幅11%;屠宰毛鸡、毛鸭3.52亿只
,同比持平,商品代养殖与屠宰业务的配套比例进一步提升;销售鸡肉、鸭肉86.40
万吨,同比降低4.09万吨,降幅5%;实现营业收入92.09亿元,同比增长1.30亿元,
增幅为1.43%。 
       (三)猪养殖业务:提升内功稳运营,调整步伐再出发 
       随着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大,猪养殖已经成为对公司盈利影响最为重大的核
心业务。2021年上半年猪价的大幅下跌、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
在北方多个省份爆发的新一轮非瘟弱毒疫情等因素,都使公司养猪业务遭遇到极为不
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公司猪产业在2020年末管理的独立核算分子公司超过200个,
同比增长1倍;管理的能繁母猪接近120万头,同比增长3倍;管理的员工接近4.5万人
,同比增长3.5倍。这样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抓住了过去两年的市场、政策双重机遇
期,提高了市场份额,在全国优势区域形成了均衡布局,也促进了各地生猪复产保供
,为下一阶段经营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公司从2021年开始,也从过去两年的快速扩张阶段全面转入稳健运营阶段,通过多方
面举措提升内部管理能力,改善生产经营效率,逐步降低养殖成本,度过周期底部难
关。 
       1、调整发展步伐,控制资本开支。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司已竣工的种猪
场存栏规模产能超过了160万头存栏,已竣工的育肥场存栏规模也已达到了600万头,
此外还有存栏规模为390万头的育肥场处于建设中或未开工状态。在此基础上,产能
布局也有进一步的优化,在上半年出栏生猪中,中南区域的出栏量占比已接近20%,
相比去年全年的占比增长了一倍。以上产能已足以支撑今明两年的仔猪生产及配套自
育肥所需,因此公司目前已经放缓新种猪场项目建设,对育肥场则根据其所在区域的
育肥产能配套情况灵活安排建设进度,并将前期临时用于种培场的自育肥场根据其生
产节奏陆续调整回育肥用途。公司今年上半年资本开支环比去年下半年下降46%,二
季度资本开支环比一季度也下降45%;今年上半年开办费用环比去年下半年下降18%,
二季度开办费用环比一季度也下降56%,后期资本开支与开办费用仍将继续降低。 
       2、迭代防控办法,抗击弱毒疫情。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北方多个省份爆
发的新一轮非瘟弱毒疫情,给区域内的养殖企业与养殖户造成了普遍的影响。本轮非
瘟弱毒疫情具有外界污染广、传播渠道多、潜伏时期长、影响阶段长等特点,因而在
爆发初期给行业基于过去两年非瘟野毒防控所形成的防控办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春
节前后,公司包括高管在内的猪产业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调研指导防疫工作,鼓舞
士气,稳定人心;同时在总部与各个纵队层面,都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非瘟特战队,针
对个别困难区域进行重点帮扶,快速解决。在此过程中又不断总结经验,升级防控及
净化方法,包括全群血清双抗双筛、热成像仪应用、物资静置减毒消毒等;并对防控
流程先做加法再做减法,避免长时间过度繁琐的防控环节反而造成倦怠与松懈,也能
帮助做好防控的同时对更快地重新恢复正常生产,同时还可以降低生物安全防控成本
。通过上述举措,使上半年末非瘟红场数量已控制在不到1%。 
       3、优化组织架构,能人回归生产。公司在过去两年快速扩张,养猪团队也
持续裂变与扩展,形成多个纵队分头出击发展项目,一线单元的各级总经理日常也承
担着较多的发展建设与公共事务的责任。当公司全面转入稳健运营阶段后,组织与人
力资源的安排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使组织力量聚焦生产,也更强调集中与聚合,从
而助力统一的标准与体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也能促进最佳实践在公司
内部的快速复制与推广。首先在总部层面,公司在去年年底开始构建的猪产业五大中
台基础上对猪产业总部功能做出进一步的细化与强化,例如从饲料营养部中拆分出饲
料供应部,以使前者专注于营养配方与饲喂方法,使后者专注于猪产业附属饲料厂的
生产与品控,并与全公司饲料体系协同开展原料集采与物流;并筹划从健康管理部中
延伸出生物安全线路,以使前者专注于防疫技术研发与检测治疗,使后者专注于防控
措施落实督导。其次在纵队与战区层面,一方面配合总部职能细化,也分别增设相应
线路与岗位,确保相关工作可以逐层落地,另一方面把过去发展阶段较多分散各级总
经理精力的发展建设与公共事务职责,分离出去由总部的对口部门进行垂直管理,使
各级总经理可以更多专注于猪场内部的生产经营。最后在一线生产单元,深入推进技
能认证,由总部统一出台全面覆盖5个工段、73项标准、15种证书以及配套的各工段
学习手卡,面向2万多名一线生产员工,开展线上与现场理论考试,以及猪场内现场
操作认证,通过考试认证促进全体员工对基础生产技能进行温故知新,并将认证结果
与岗位调整、职级变化挂钩,推行持证上岗,以帮助激活团队与优化员工结构。后续
,公司还将陆续把技能认证工作从生产单元推广到健康管理、销售及其他职能领域,
并鼓励猪产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也都参与认证,加强对一线实务的了解。 
       4、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抓实计划运营管控。公司过去在较长时间里都曾保
持着行业里较高的生产指标、有效的非瘟防控、较低的成本水平,但当管理规模快速
扩大之后,仅靠传统的主要基于人的管理模式就会显得有所不足,不足以确保公司过
去已经形成的各项标准体系与优秀做法在公司内部得到有效复制。公司在二季度启动
了计划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项目,该系统面向一线生产单元,可以根据科学的满负荷
节律生产要求及猪场内猪群配置情况生成每日计划,再根据各工段的生产动作规范标
准在工作前向员工推送派发任务,在工作中对于进度不理想的任务进行预警提示,在
工作后根据作业成果及时形成考评帮助员工复盘改进,从而帮助基层管理者提升管理
效率,确保生产有序开展。同时该系统还能将上述计划与达成数据及时形成数据看板
,供各层次管理团队进行后台分析与调整纠偏,减小计划与实际经营结果之间的偏差
。目前,该系统已经在试点单元完成了生产母猪相关环节的一期测试,帮助试点单元
实现了生产成绩与计划达成率的明显提升,后续将逐步面向后备母猪、仔猪、育肥猪
等环节进行系统开发与测试,并在测试稳定后向其他单元推广。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种猪、仔猪140.52万头,肥猪305.59万头,合计446
.11万头,同比增长233.82万头,增幅为110%;实现营业收入101.82亿元,同比增长3
2.34亿元,增幅为46.55%。尽管猪价的快速下行、饲料原料价格价格上涨、非瘟弱毒
疫情以及快速扩张之后阶段性的管理效能稀释的共同作用对公司的盈利造成了影响。
但通过上述的调整优化措施,公司多方面生产指标在都已经出现了明显改善:35天受
胎率、配种分娩率、上市率、正品率等都在逐步回升,6月份窝均健仔数达到10,窝
均断奶数达到9.4,7月份平均仔猪断奶成本下降到470元/头,数个战区平均仔猪断奶
成本已经达到350元/头以下,这些改善也将在下半年出栏的肥猪中逐步得到体现。 
       (四)食品业务:继续丰富产品组合,积极开拓重客渠道。 
       食品业务是公司长期转型发展的方向。进入2021年,公司继续丰富产品组
合,火锅食材业务已形成有序成长序列,在小酥肉的引领下,牛肉片、丸滑等新品系
列接续成长。同时,公司重点布局重客渠道,新成立团餐业务团队,积极开拓连锁火
锅、食品深加工、KA商超、新零售等领域的头部优质客户。 
       1、推出火锅食材新品,形成产品成长序列。小酥肉系列已成为该品类行业
标杆,继续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实现了180%的增长。牛肉片、大颗粒虾滑
、午餐肉等适用于火锅场景的系列食材推出后发展良好,连同即将推出的卤味、肉卷
系列产品,共同形成了良性递进的梯队序列,夯实了“吃火锅,就美好”的全新品牌
定位,逐步占领餐饮客户与消费者心智,也大大促进了火锅连锁客户的开发。公司将
继续复用火锅食材业务积累的渠道资源,复制成长模式,有序开发“美好小腰串”等
烧烤食材产品。此外,公司于今年初正式推出与欧洲农牧龙头法国科普利信公司共同
打造的“乐凡希”高端西式低温肉制品品牌,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助力高端渠道开拓
。 
       2、做透川内,走向全国。一方面力争做透川内市场,占稳根据地存量,以
川内现有地市级客户为支点,进一步渗透县级、乡镇级售点,在关键售点集中营销资
源,向消费者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组合。另一方面继续加速向全国拓展,强化销售团
队分区管理,进一步将川外市场细分为华南、东北、华中、豫皖、西北、华东六大战
区,落实销售目标,充分赋能团队。公司于上半年组建了食品产业行销部,通过市场
拉练、品鉴会等一系列举措,帮助销售团队和经销商打开市场,半年内实现新开下游
二级客户2112家,并助力Top50经销商的收入贡献同比增长14.5%。另外,公司通过加
强与头部KA商超的合作,继续全面拓展北上广深高线城市。 
       3、聚焦突破重客渠道,积极开发新兴渠道。2021年公司将开发重客确立为
渠道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年初顺应行业风口成立团餐业务团队,半年内已成功中标多
个重要项目,充分发挥公司全产业链布局、首重食品安全的保供能力优势。未来公司
还将搭建食材供应链体系,为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特渠等更多类型客户提供安全
、优质的食材服务。火锅食材以小酥肉为“尖兵”,定向突破全国火锅连锁百强企业
,现已成功开发超过90家。生鲜业务新开发袁记云饺等食品餐饮企业,进一步充实重
客队伍。在C端零售渠道方面,公司专门增设了KA商超纵队,统筹各业务单元商超业
务,集中对接盒马鲜生、大润发、物美、沃尔玛、麦德龙等全国性KA商超。上半年KA
商超渠道熟食销售同比增长220%,生鲜肉品销售同比增长29%,增长势头良好。在电
商和新零售渠道方面,公司于天猫“618”活动中拿下速食菜类目第一,美好农家小
酥肉荣登回购榜、好评榜第一。“美好”已成为天猫第七层级(最高层级)商家,公
司亦在积极布局拼多多、橙心优选、兴盛优选多平台,共同助推“美好”品牌在新零
售渠道的快速发展。为保障电商渠道快速上量,公司也进一步加强了与顺丰、九曳、
鲜生活等第三方专业冷链物流公司的合作,加强全国前置仓布局,持续打强供应链配
送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猪肉产品12.30万吨,同比增长1.94万吨,增幅为19%
;销售各类深加工肉制品和预制菜12.15万吨,同比增加2.63万吨,增幅为28%,深加
工类产品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食品业务整体实现营业收入44.74亿元,同比增
加3.39亿元,增幅为8.18%。


    ★2020年年度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概述 
       公司近年来一直坚持“做强饲料、做大养猪、做精肉禽、做优食品、做深
海外”的中长期战略,打造产业间畜禽多元化与产业内农食一体化的均衡布局,致力
于成为具有稳定成长性的优质蓝筹股,引领行业科技创新的现代化企业,中国农牧食
品企业国际化的排头兵,投资者友好型公司,以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美好公司。 
       2020年,在猪产业上,非洲猪瘟的影响仍然持续,但由于行业整体防控水
平提升而使形势逐步趋稳,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在去年四季度达到本轮周期
的底部之后,开始缓慢恢复,2020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161万头,同比增幅首次
由负转正,比上年底增加35.1%;生猪存栏回升至4.07亿头,比上年底增加31.0%,生
猪和母猪存栏均已恢复至正常年份的90%左右。然而,由于当前行业整体的能繁母猪
和生猪存栏恢复,主要还是倚重于三元回交技术的使用,仍然面临着母猪产仔效率低
、淘汰率高、幼仔成活率低等难题,使得行业产能的真正恢复仍然任重道远。2020年
猪价出现了春节的高点后,经历了震荡下行和快速恢复,在8月份又达到了超过37元
的高点,最终在年末维持在32元上下。后续的猪价虽然会震荡下行,但也有望在较长
时间里保持在高位,这就给能够快速发展,同时又能做好非瘟防控的龙头企业带来巨
大机遇期。特别是2020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虽然总体基调上侧重于决胜扶贫攻
坚与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但也极为罕见地把“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列为一节专门论述
,充分反映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显现出,猪产业在2020年面临的不
仅是巨大的市场机遇,也是巨大的政策机遇。但同时,从年底开始逐步蔓延的弱毒疫
情,也正给全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公司紧抓机遇,积极获取资源,快
速提升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在快速发展中暴露了一些不足
,需要检讨总结,持续改善提升。 
       在禽产业上,由于连续两年的景气上行已经导致了行业产能的明显过剩,2
020年全国祖代种鸡存栏量、父母代种鸡存栏量都达到了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又随着
非洲猪瘟形势逐步稳定带来生猪供给增加,加上新冠疫情导致的消费需求减弱,禽周
期开始出现明显且相比猪周期更快的下行,商品代鸡苗、鸭苗价格在2019年10月、11
月达到近一年的高点之后开始大幅下跌,2020全年分别下跌了64%、72%,同期毛鸡、
毛鸭价格也分别下跌了24%、15%,禽产业全行业在全年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在饲料产业上,猪料随着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生猪存栏量恢复,叠加猪
价的高位运行,全年实现量利双升;禽料销量因商品代禽养殖存栏上半年高位运行,
叠加公司在禽料上的雄厚基础,销量稳步提升;水产料方面,在居民消费升级的大环
境下,水产饲料以结构性变化为主,名优特品类需求量增大,公司特种水产饲料销量
大幅提升,但普水料也因为消费结构变化而和全行业一样承受着压力。而在原料端,
玉米主产区的东北地区在2020年夏季受几次台风影响,产量大幅下降,玉米期货价格
由年初的1,900元/吨暴涨到年底的2,700元/吨,使公司饲料业务的原料成本承压。但
总体而言,行业全年的机遇大于风险,加之公司近年来对饲料业务持续改善提升,也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20年,公司在继续保持五大战略业务单元架构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持续
推动组织优化升级。在快速发展的猪产业中,公司原有的6支纵队在上半年快速出击
,积极获取外部资源,而随着公司土地项目资源储备逐渐充足,在年底又敏捷“换防
”重新整合为新的4大纵队;此外,公司下半年在猪产业指挥部系统搭建了五大中台
,助力一线经营单元实现提升。在较为成熟的饲料产业中,公司把具有更长效考核激
励机制的“新区”设置从去年底的3个省份扩大到目前的6个省份,同时为了加强国内
外各饲料经营单元,以及禽产业、猪产业下辖饲料厂之间的协同,从下半年开始筹建
饲料产业管理委员会。在食品产业上,则成立了食品产业发展指挥部,加强食品板块
各单元的协同发展。伴随着组织优化,公司同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在年内初步完成了
数字化转型组织设计和人才梯队搭建;同时继续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全年研发人员同
比增长42%,研发投入金额同比增长53%。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在年初顺利完成了40
亿元可转债的发行与上市;在上半年启动的100亿元可续期公司债项目在年内也获得
注册批复,40亿元面向大股东的定增项目在年内也完成了发行;在下半年还启动了新
一轮81.5亿元可转债项目,继续助力公司发展。上半年的新冠疫情给行业和公司也带
来了突发挑战,公司快速响应、积极应对,在加强员工安全防疫的基础上,快速有序
安排复工复产,助力国家生活物资保供,同时积极参与抗疫援助,通过四川省绿领公
益慈善基金会捐赠现金人民币1,000万元,用于三农新冠疫情防疫及困难群体救助。
通过上述努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8.25亿元,同比增加277.75亿元,
增幅为33.85%;因民生银行投资收益下降,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44
亿元,同比下降0.98亿元,降幅为1.94%;但农牧业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
利润39.30亿元,同比增长5.74亿元,增幅为17.10%。 
       (一)饲料业务:组织调整精准赋能,销量毛利稳健增长 
       饲料业务依然是公司的主要支柱,能够在猪禽周期的波动中,为公司提供
稳定的利润基础。2020年上半年,公司将具有更长效考核激励机制的“新区”设置扩
大到广东、广西、河南、四川、湖北、江苏6个省份。2020年底,公司在总部设置饲
料产业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各饲料单元,以及禽产业、猪产业下辖饲料厂
之间的资源协调,促进专业化技能提升,明确中后台各项职能,为前线精准赋能。在
此基础上,公司继续围绕产品力、采购力、制造力、服务力等方面提升竞争力,实现
强力增长。 
       1、打强产品力:以生物环保应对无抗,以研发下沉贴近市场。为了应对饲
料行业从2020年7月份开始的“无抗新政”,公司充分利用过去多年在生物环保饲料
技术上的积累,在上半年陆续推出了猪料、禽料各5套方案,为“无抗新政”之后饲
料业务继续保持增长打下坚实基础。公司还大力推进研发下沉,在现有总部饲料研究
院基础之上,推动二级研发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二级研发基地24个,并同步加强片
区各料种营养师的配备,实现市场带动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促进养殖技术培训,提
升客户满意程度。 
       2、打强采购力:强化进口原料,贸易金融协同。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在全
球蔓延,叠加国际局势动荡,给进口原料采购带来更大挑战。公司在加大本土原料开
发的同时,在上半年成立了进口原料项目组,做好相关研判采购工作,并完成了GMO
许可证办理。同时,公司在过去总部、片区两级集采逐步强化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总
部集采,全年总部集采率达到52%以上,降低了采购成本。此外,依靠集中起来的大
额采购量和强大的资金调配能力,公司加大推广分谈统付模式,进行集中结算,降低
了采购过程中的资金成本。 
       3、打强制造力:精益生产降费提效,大厂布局优化产能。公司持续推进精
益生产,全年吨完全费用同比下降超过10%。公司还继续力推大厂建设,促进产能优
化升级,全年有2家工厂实现40万吨以上销量,1家工厂实现30-40万吨销量,25家工
厂实现20-30万吨销量。 
       4、打强服务力:巩固金融服务优势,开启特水服务新篇。公司在饲料业务
上一直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综合动物营养服务平台。金融服务是公司各类型服务中的
传统强项,公司今年继续积极协助农户对接外部农担、银行快贷,内部“诸事旺”等
多方面资金来源,有力地支持了养户的资金需求。特水料是公司近年来重点发力的细
分市场,公司通过为核心养殖基地设立服务站、加强服务人员配备、协调对接上下游
种苗、调水、动保等资源,实现特水料全年同比120%的跨越式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各类饲料产品2,392万吨,同比增长523万吨,增幅
为28%;外销料销量为1,768万吨,同比增长19%(全国饲料总产量同比增长10%)。其
中,猪料销量为670万吨,同比增长68%,外销猪料销量为346万吨,同比增长23%(全
国猪料产量同比增长16%);禽料销量为1,519万吨,同比增长15%,外销禽料销量为1
,248万吨,同比增长19%(全国禽料产量同比增长8%);水产料销量为131万吨,同比
增长10%(全国水产料同比下降4%);实现营业收入516.46亿元,同比增加92.15亿元
,增幅为21.72%;实现毛利润37.27亿元,同比增加2.90亿元,增幅为8.43%。 
       (二)白羽肉禽业务:坚定战略发展基地,灵活经营提效降费 
       白羽肉禽业务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公司向下游食品端延伸的重要
环节。近一年来,随着非洲猪瘟形势逐步稳定,全国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加上新冠疫
情导致的需求减弱,禽周期开始出现明显且相比猪周期更快的下行。公司一方面坚持
战略方向,继续加强养殖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在各环节都做好提效降费、柔性经营,
缓解不利影响。 
       1、种禽端灵活调整出苗量,多举措提效降费。面对震荡下行的行情,公司
种禽事业部开展敏捷经营调度,快速调整老龄产能和上孵标准,灵活调整出苗量,减
少亏损;优化操作流程,缩短空舍期以节省折旧费用与人工费用;通过建立种鸡引种
数字化评估体系,搭建种源健康数据库,提高种苗成活率;通过推广应用自动化喂料
、封闭式环控、自动集蛋系统、养殖舍热能回收装置等先进技术设备,减少人工费用
与能耗;通过建立数字化营销平台,使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新鸭”种鸭实现了50
%的线上销售,减少了销售费用。 
       2、养殖端逆周期坚定发展基地,调模式降低投放成本。当行情转入下行甚
至处于底部时,行业里大部分参与者,特别是散养户会放缓投资扩产,甚至逐步退出
,这时候反而是龙头企业可以逆周期扩张的机会。公司全年新完成了54个商品代自养
场的租赁、托管或建设,新增产能规模约合年出栏1.46亿只,另有在建商品代自养场
产能规模约合年出栏6,600万只。而面对现有的农户合作体系,公司继续提高直供比
例,全年在鸡产业上直供比例达到100%,鸭产业达到80%,比去年底分别提升了78%和
60%。 
       3、禽肉端继续优化渠道产品,屠宰自动化改造降低费用。上半年的新冠疫
情给禽肉消费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相对更加安全、更有品质的销售渠道与消费场景
,在疫情期间与之后也迎来了更早、更好的恢复。公司也借此趋势,继续优化渠道与
产品。一方面加强近距离客户开发,另一方面加强传统批市之外的食品加工、餐饮、
商超与新零售等优势渠道的开发,并针对这些渠道的需求,加强鲜品销售与定制化产
品销售,在上述优势渠道的销量同比增长23%。为了匹配不同类型客户的产品需求,
公司对下辖各禽产业一体化单元,进行“全链”“半链”“效率优先”三种产业链模
式的划分,打造基于客户分层分级的差异化管理标准、差异化营销与服务策略;在此
基础上有侧重地推动推动屠宰厂分级,对于匹配优势渠道的屠宰厂,加快实施自动化
升级与改造。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鸡苗、鸭苗50,765万只,同比增加1,415万只,增幅
2.9%;销售商品鸡鸭42,364万只,同比增加9,997万只,增幅30.9%;屠宰毛鸡、毛鸭
73,719万只,同比增加1,129万只,增幅1.6%,商品代养殖与屠宰业务的配套比例进
一步提升;销售鸡肉、鸭肉185.73万吨,同比增加4.72万吨,增幅2.6%;实现营业收
入183.79亿元,同比下降29.80亿元,降幅为13.95%;实现毛利润9.07亿元,同比下
降13.68亿元,降幅为60.12%。 
       (三)猪养殖业务:跨越发展奠定规模基础,总结不足开启经营新篇 
       猪养殖近年来正逐步成为公司的另一支柱产业。非洲猪瘟导致2019年末全
国生猪供给处于历史未有的最紧张局面,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关
注,都使得2020年成为行业投资复产、获取项目资源、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一年。公
司在这一年在工程、种猪、人才、资金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在行业产能全
面恢复、国家支持政策退出之前,为下一步转入运营为主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1、优化流程创新工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公司在上半年新冠疫情影响了
工程建设的不利开局背景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在工艺上,公司也逐步探索、
推广大棚养猪、临时种培场等模式,用建设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但安全防疫达标的
大棚或临时种培场替代传统猪场,助力种猪培育。截至2020年底,公司已投入运营的
种猪场,年产能已超过3,000万头,建设中的种猪场,年产能超过2500万头,公司固
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余额分别比去年年底增加了109%和132%;另有筹建中、及已完成土
地签约或储备的项目产能超1,500万头,理论可达的最大产能已超过7,000万头,相比
2018年底实现了两年翻7倍的增长。并且,建设中项目相比运营中项目,筹建中与储
备中项目相比建设中项目,都呈现出北部区、西北区占比逐渐降低,东部区、中南区
、西南区占比逐步提高。后续区域布局的逐步改善,也将帮助改善公司商品猪售价水
平。在育肥场建设方面公司也开始发力,截至2020年底已经建成育肥场存栏规模接近
400万头,另外有存栏规模超过1,100万头的育肥场正在规划与建设中,将有助于后续
自育肥比例的逐步提升。 
       2、长短兼顾发展育种,种猪存栏加速增长。立足短期,公司结合工程推进
进度,外购二元种猪与自繁二元种猪双管齐下,紧抓种猪采购、引种、配种节奏与计
划,把控“开工、引种、首配、竣工、产仔”关键节点。此外,公司还积极研究、实
践三元母猪回交技术,助力种猪存栏规模快速上量。着眼长期,公司充分重视种猪选
育的专业化发展,在下半年投资设立了专门的猪育种公司,对公司目前在营的与后续
筹建的核心群种猪场进行独立管理,并专注于前沿育种技术的研发。目前,公司猪育
种团队已经自主开发出一套“秀杰(HUGE)”基因育种软件并投入运行,帮助公司更
便捷高效地选配优秀猪只,改善繁殖与生长性能,提升养殖效益。截至2020年底,公
司种猪总存栏达到218万头,相比2019年底增长了近3倍,其中按生产状态划分能繁母
猪接近120万头,按代际划分曾祖代/祖代母猪超过20万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
基础。 
       3、非瘟防控持续迭代,智能技术全面推广。公司坚持“多层隔断、全面检
测、精准拔牙”的综合性生物安全防控思路,持续优化体系,升级技术,并在下半年
成立专门的生产管理中台,下设生产技术部、健康管理部、饲料营养部,对全公司养
猪业务的生产防疫进行统筹管理与指导赋能。同时,公司持续增加检测实验室布局,
截至2020年末,在全国范围已建立了165个检测实验室,相比去年底的20个实验室有
了大幅增加。在硬件设备方面,公司重点推进猪场内智能化防控设备的研发、配备、
与使用,如红外成像仪、便携式PCR、标准箱等,结合实验室检测,可以更快速、更
准确地识别异常猪只,确保及早发现、精准剔除。对公司运营的猪场,公司都升级配
备了物资熏蒸间、洗消点以及物资中转站,并制定物资、人员进出场标准流程,加强
疫情阻隔。在农户放养管理方面,公司也继续协助农户进行场区改造,配备智能化设
备,提供技术支持,在必要时安排放养人员驻场管理,协助农户进行生物安全防控。
公司2020年非瘟防控整体较为稳定,公司全年自产仔猪育肥的完全成本为14.4元/kg
,在行业仍处于较好的水平。 
       4、猪产业人才突破四万,多渠道融资助推发展。在人才储备方面,公司一
方面继续加大外部人才招聘,在新冠疫情影响背景下,坚持开展线上宣讲、线上招聘
;另一方面在内部启动“过桥计划”,鼓励其他产业单元有志于投身养猪事业的同事
转型发展。截至2020年底,公司猪产业员工已经接近4.5万人。对新招聘员工,公司
以“总部统一设计,纵队协同组织”的方式,开展系统培训。在资金储备方面,公司
拥有全球范围内多家金融机构合计超过80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目前用信比例不到5
0%,全年平均融资成本控制在约3.6%。此外,公司在2020年完成了40亿元可转债发行
、20亿元中期票据(疫情防控债)和1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发行、以及40亿元面向大股
东的定增发行,后续将会更有力地支撑养猪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尽管有上述各方面的进展,但也由于非瘟与新冠双疫情的外在影响,公司
在实现行业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中,也在多方面都遇到了较大的挑战,相比市场预期
与公司内部挑战目标都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快速推进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些环节衔接
不够完善,使配种进度不够理想;三元母猪回交大范围使用之后,母猪生产效率降低
;外购仔猪与母猪,拉高当期出栏成本;员工规模扩张太快,公司对一线团队的支持
与管理不够到位;以及进入冬季以来,变异后的弱毒疫情给全行业和公司都造成突然
打击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以上问题都是在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中,为了兼顾长短期多
重目标,而不得不面临的挑战。随着公司前期项目建设已经达到一定的体量,养猪业
务发展正从发展为主的阶段,逐步转入经营为主的阶段,公司也将针对过往问题及时
检讨复盘,改善提升,在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质量。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种猪、仔猪176.48万头、肥猪652.77万头,合计829
.25万头,同比增长474.26万头,增幅为186.0%;实现营业收入247.77亿元(因涉及
到向内部屠宰厂销售,因此与每月生猪销售情况简报中的全年累计销售收入相比略小
),同比增加172.90亿元,增幅为230.94%;实现毛利润57.31亿元,同比增加28.46
亿元,增幅为98.66%。 
       (四)食品业务:产品渠道继续优化,营销物流协同创新。 
       食品业务是公司长期转型发展的方向。2020年,公司对食品业务组织架构
优化调整,在总部成立食品产业发展指挥部,在一线成立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四
大战区,加强食品板块各单元的协同发展,不断开拓更大的市场。 
       1、连推火锅食材新品,树立细分赛道品牌:公司2019年推出的小酥肉在20
20年延续了火爆势头,全年销售收入超过6亿元,实现了超过3倍的同比增长。借助小
酥肉打开的渠道与品牌热度,公司陆续推出了“纯pure”无淀粉肉灌肠、无淀粉纯肉
小香肠、牛肉片、午餐肉、香菜猪肉丸、牦牛肉卷等适用于火锅场景的系列食材,连
同公司过往具有传统优势的火腿肠产品,一起组成了强有力的火锅食材矩阵,打造了
“吃火锅,就美好”的全新品牌定位,逐步占领餐饮客户与消费者心智,也大大促进
了火锅连锁客户的开发。 
       2、川内下沉头部攻坚,川外扩展模式升级:公司继续在川内市场下沉和川
外市场扩展两个方向发力。在川内市场,针对各地市头部客户,制定“点对点”的专
属营销方案,集中促销资源,抢占竞品客户。在川外市场,在早年的批发代理模式基
础上,逐步加大开发商超渠道、餐饮渠道的力度,除了成立华北、华东、华南、西南
四大战区做大区协调之外,针对北京、上海、广深三大核心消费区,还形成了央厨、
生鲜、熟食三个单元分别牵头开发、其他单元产品协同跟进的策略,全面对接上述区
域的顶级零售渠道。从全年销售区域上看,西南地区以外的区域销量占比已经达到55
%,收入占比已达到65%,正逐步改变过往仅在西南区域内有优势的面貌,加强全国重
点市场的地位。 
       3、营销物流协同创新,支持新兴渠道开拓:今年上半年的新冠疫情给餐饮
渠道、湖北及武汉区域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公司抓住危中之机,在武汉区域逆势进
驻武汉中百、盒马鲜生等5个商超体系,在助力武汉复产保供的同时,也扩大了公司
的渠道覆盖,新增终端门店162个。以此为契机,并借助协同作战的市场开发策略,
公司今年对盒马鲜生、物美、沃尔玛、麦德龙等头部商超渠道,都实现了生鲜、熟食
业务同步进入。上半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出行限制,客观上促进了电商渠道的进一步发
展,公司也通过平台广告、促销、直播、社区团购等方式多管齐下拉升品牌热度,美
好熟食板块全年参与头部直播8场,引导进店观看量约400万人次;双十一期间,小酥
肉单品跻身京东生鲜火锅丸料排行榜前十,双十二荣登火锅丸料榜第二位;小酥肉单
品全年在天猫净菜/半成品菜/快手菜类目荣登3次类目第一,速食菜类目荣登2次第一
。而为了保障电商渠道的快速上量,公司也与顺丰、九曳、鲜生活等第三方专业冷链
物流公司合作,探索全国前置仓布局,打强供应链配送能力,这些布局又将进一步促
进后续的川外市场开拓。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猪肉产品20.77万吨,同比下降2.49万吨,降幅为10.7
%,下降原因主要是国内生猪存栏降至低谷,收猪难度加大;销售各类深加工肉制品
和预制菜21.68万吨,同比增加4.02万吨,增幅为22.8%,深加工类产品销量占比进一
步提升;公司食品业务整体实现营业收入88.45亿元,同比增加16.96亿元,增幅为23
.73%;实现毛利润9.60亿元,同比下降0.03亿元,降幅为0.35%。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公司在饲料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沉淀叠加创新组织与产品,
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提升产品生物安全及性能表现,以更强产品力迎合养殖需求
升级。在规模壁垒基础上向专业化、产业化转型,厚积薄发带来的提效降费竞争者难
以模仿,护城河更宽更深。 
       1、最大规模带来强大的议价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饲料工厂规模越大,就
能保证单吨的生产费用越低,保证原料的采购成本下降,因此规模是饲料行业最核心
竞争要素之一。公司饲料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饲料生产销售现已覆盖了全
国25个省、市、自治区。行业领先的产、销量,广泛覆盖的市场区域,使公司有实力
对接处于同等量级的国内外粮商巨头与大型渠道,利用其规模优势带来较强的议价能
力。同时,全国第一、全球领先的规模地位,易于对接跨国巨头、其他行业的领先企
业、各地各级政府,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资源整合优势突出。 
       2、技术沉淀叠加组织创新,科研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多年的积累,公司现
已经建立起全行业最大的饲料营养与原料数据库,并和国内外多家原料供应商紧密合
作,及时掌握全国范围内的饲料原料品质信息,使公司可以及时地制定最优的营养和
成本组合,降低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司的饲料研究院现有本科69人,硕
士184人,博士36人。公司拥有领先的近红外检测技术,创立了40余万个样品光谱的
近红外数据库,建立了40类饲料原料、85种全价饲料、10类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和10类
维生素等共计1200余条近红外速测分析模型,构建了多光谱格式、多光谱参数下的高
精准近红外光谱库和定标模型库。近年来,公司共获6项国家级科技奖、15项部委省
市级科技奖,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和2个院士
(博士后)工作站。公司先后承担了“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绿色水禽高效安全养
殖技术应用与示范》、《日粮组成与饲养体制对畜禽健康优质肉形成的调控及机制项
目》等100余项国家和省市级重点研发项目,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猪禽环境友
好型无抗饲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推广”项目,饲料原料发酵安全高效创新技术研
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2020年山东省畜牧科学技术一等奖。近年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
2,006件,获得授权1,371件,2020年申请专利295件,其中发明专利93件。 
       3、采购模式不断升级,专业采购能力持续提升。从2014年开始,公司进一
步梳理优化原料采购体系,在不同层级以不同形式加强集中采购,通过新的管理平台
,积极开展供应商体系梳理,与中粮、中储粮、吉林酒业、象屿、嘉吉、邦基、益海
、大成等多家国内外优秀原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上游获得稳定可靠、
物美价优的原料供应。近两年来,受中美贸易战、非洲猪瘟等影响,原料市场变化错
综复杂,饲料供应链体系快速打强原料行情研究中心,专业采购能力明显提升,持续
升级玉米、豆粕、副产物等各品种采购模式。在玉米采购方面,择时择机扩大东北产
地玉米收购,落地北粮南运策略,2019年实现产地直采约70余万吨。在豆粕采购方面
,把采购流量向头部企业集中,充分发挥集采优势,通过蛋白价差、跨区套利、物流
散装、精准用料等措施降低成本。2020年总部集采率达约52%,关键品种直采率高达9
5%,原料周转率也稳步提升。同时,公司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大幅降低财务费
用,累计实现融资收益约5,080万元。此外,公司还将以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生态系统
为目标,打造以数字化为指引,全程端到端打通的采购运营系统,不断提升采购核心
竞争力。4、全方位服务养殖户,与下游客户关系更为紧密。公司依托自身雄厚实力
,针对中小养殖户推出“猪旺”项目,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向中小养殖户提供技术、
金融服务等全方位配套服务,帮助其恢复生猪养殖。由“猪旺”项目延伸开来的“诸
事旺”项目也在其他料种如水产料、反刍料等试点并且得到理想结果,例如鱼旺、牛
旺、羊旺等。通过此类项目开展,公司对养殖户的服务支持极大提升了养殖户的服务
体验,更深层次的绑定了养殖户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 
       5、养殖扩张使得产品结构更加均衡。养殖规模化使得养殖环节议价能力提
升,对饲料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掌控养殖环节变得愈发重要。从2016年开始,公司逐步
加大生猪养殖发展,采用“公司+规模农户”等方式大力发展养猪业务。在非洲猪瘟
时代,由于大型养殖公司生物防控技术强,近年来养殖量出现快速增长。另外公司在
白羽肉禽产业上也逐步加大商品代肉禽自养、委托代养,以及通过多年连养合同直接
掌控养殖户。公司饲料业务通过上述产业链延伸的方式,增强了对养殖环节的掌控力
度,饲料、养殖的协同效应提升了饲料业务的盈利能力,产品结构更加均衡,竞争力
大大增强。 
       (二)公司在白羽肉禽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育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核心
技术,养殖设施升级与数据利用持续创新,依托供销两端议价能力快产快销,加强市
场掌控力。 
       1、在种禽繁育方面,公司生产技术管理、成本管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
方面处于国内显著领先水平,已形成系统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公司的种禽养殖近两
年种鸡只产健雏一直保持在115上,种鸭只产健雏一直保持在220以上,居国内领先水
平。特别在种鸭选育方面,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培育出的
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新”北京鸭,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的局面,弥补了国内白羽
肉鸭育种行业空白。从消费的角度看,“中新”北京鸭具有“瘦肉率高、低皮脂率、
肉质好”的特点,胸腿肉率高达28%,皮脂率低于22%,改善了当前一些国外品种鸭肉
“过肥、有腥味”不太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难题。从养殖的角度看,“中新”北京鸭具
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抗应激性强易饲养、成活率高的特点,饲养40日龄后
料重比达1.9:1,各项生产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2、在商品禽养殖方面,公司始终保持着持续创新,从养殖模式、硬件设备
、管理配套等方面突破传统养殖瓶颈,示范引领行业发展。2020年累计申报专利120
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39项。公司搭建了数字化养殖系统,将养殖场所有生
产管理过程数据上云形成大数据中心,使现场管理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在养殖场
配套数据自动采集与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数字智能养殖替代传统经验养殖。公司建立
了规模化育雏育肥分段式肉鸡饲养场,配套了育雏育肥阶段专用笼具、采食、采暖、
转运等硬件系统及生物安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现场管理方案,经过5批次近100
万只肉鸡的养殖,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可有效提高棚舍运转效率70%。为解决传
统人工出鸭用工难用工荒、效率低、伤残率大、费用高等问题,公司还研制出一套自
动出鸭系统,效率提升了150%,费用降低了60%,伤残降低了80%。同时编撰了《设备
维护与保养标准》《白羽肉鸭立体养殖标准操作技术》《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商品禽养殖SOP》等十余项养殖端标准,指导现场高效生产。3、在禽屠宰方面,公
司在全国白羽肉禽屠宰市场拥有规模第一的领先地位,2020年的禽肉销量约占全国禽
肉总产量的10%,在白羽肉鸭领域的领先地位还要明显,在面向下游市场时拥有较强
的议价能力。在原料供应环节,由于主要生产区域都集中在山东及周边的河南、河北
、山西、辽宁等地,加上近年来持续推动商品代自养比例,能够在这些区域市场内的
禽养殖合同或市场禽收购中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屠宰加工环节,公司凭借在全国
第一的鸭屠宰规模及领先的技术水平,主持了《畜禽屠宰操作规程——鸭》行业标准
的制定修订;近年来,通过新建、改造方式不断提高屠宰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并还不断加强标准化和流程化建设,各工厂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作业、
流程标准,柔性加工能力和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增加,进一步强化了快产快销的能力。
在销售环节,公司进一步推进“以消定销、以销定产、快产快销”,使得产品库存周
转率稳定在高位水平,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对公司经营的不利影响
。 
       (三)公司在猪养殖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 
       1、聚落一体化生猪养殖模式凸现成本优势 
       整体规划的聚落一体化生猪养殖模式,在一个聚落内至少同时配置祖代场
与父母代场,在升级版的聚落,即“小龙”模式中还会同时配置育肥场,实现了养猪
流程全匹配、人才共享、环保工艺优化和产业链聚集,相比传统的养殖模式生产效率
更高、成本更低。 
       首先,通过行业领先的猪场建设能力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有效降低了猪场
生物安全风险,保障猪群健康生产。生产工艺流程更符合整进整出原则、栏位匹配、
母猪与断奶后猪群分开生产、舍内环境自动调控和粪尿储运合理规划。 
       其次,生产效率高,各项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种猪生产方面,公司
现已与国际最优秀的种猪公司PIC、海波尔合作,建立起双体系种猪架构,可根据国
内南、北方的市场差异选择适宜的猪种;在育种能力方面,公司采用多角度结合的算
法技术、动态核心群管理技术和全自动种猪测定技术,均为目前行业先进的育种技术
;与美国、泰国大学的育种专家合作,不断优化算法,提高选育强度;在聚落化模式
内,每个聚落均自带核心扩繁群,保证了种猪公猪生物安全和猪苗的高效生产,2020
年公司自繁母猪的窝均总产仔数、窝均成活仔猪数、窝均断奶仔猪数都在业内领先。
 
       最后,通过系统的生产、管理技术应用,使育肥猪成本不断降低。近年来
,公司有序落实各项行业新技术应用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生产管理技术体系。通过对
所有分公司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的标准化,细化增重成本模型实现成本管理对比,迅
速找出各公司的成本控制关键指标,通过自产饲料全程九段匹配科学营养配方、实现
精准饲喂,加上卓越运营的自动化、智能化、透明化的养猪场提供舒适的成长环境,
使得公司自产仔猪育肥的完全成本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未来,随着公司自养育肥场
建设的不断加码,自养育肥比例将逐步提高。 
       2、全国领先的生物安全防控技术 
       经过两年的探索,公司在非洲猪瘟防控领域取得11大类65项研究成果,通
过闭环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阶段性地打赢了非洲猪瘟防御战,自2018年中非瘟爆发以来
至2020年底,育肥成活率已恢复至接近9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对于公司自主经营的种猪场的防控,公司通过硬件设施改造和建立科学的
非瘟管理体系软硬两手抓。在硬件设施方面,对原有的种猪场积极投入改造;对新建
种猪场,全部采用最新符合非瘟防控的安全标准建设,通过种猪场红区、橙区、黄区
、绿区的四级安全防控体系,对非瘟病毒进行有效隔离。在管理体系方面,成立非瘟
防控组织机构,制定各级生物安全关口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建立整套的科学防控工
作机制和防控方案,建立了从总部到纵队再到一线经营单元的多级管理体系,总部统
一指挥,纵队每日跟踪通报,各饲料厂、种猪场、屠宰厂严格按照标准化的非瘟防控
制度执行,再加上总部主导的飞检、点检、视频监控等方式,进行执行过程监控和结
果检验的一级监管体系,完全实现了从上到下标准统一、落实到位。尽管2020年末、
2021年初爆发的非洲猪瘟弱毒疫情给原有的防控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公司仍然能
快速响应,及时调整,升级方案,迅速降低疫情影响,整体防控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对于以农户合作养殖为主的育肥场的防控,公司也按照防控标准进行更加
严格的管理,保障生猪安全产出和养户生产利益。首先,公司补贴、协助养户完成棚
舍的改造升级,使养殖条件达到非瘟防控标准;其次,对家庭农场进行养殖全流程的
非瘟检测与监控,包括上猪前场地检测、运输车辆检测、供料饲料厂检测、物料检测
,并形成了及时报告制度;再次,对于生物资产及安全生产、兽药管理、环保管理等
标准,根据防非要求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对农户反复培训贯彻,把标准全面落实,执
行到位。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合作养户对非瘟的认识,并通过“传、帮、带
、检”的方式,让农户逐步按标准执行,使生猪安全产出得到了有效保障。 
       3、面向未来的领先猪舍设计能力 
       公司在猪场设计上一直遵循“满足猪的需求,满足养猪人的需求,满足可
持续发展的需求”的理念,打造科学的、既面向现在使用,也面向未来需求的自动化
、智能化、透明化现代猪场,使综合运营能力赢在起点。面向现在是指关注生产需要
的细节,科学规划,杜绝浪费,例如同已确定的生产模式匹配的功能区、猪舍、栏位
配置;使猪流、物流等清晰明了,满足效率的同时兼顾生物安全;满足不同气候、不
同阶段猪只对环境的需求等。面向未来是指注重可持续发展需要,例如猪舍建设集约
化以应对土地稀缺性;猪舍建设达到零排放;通过猪舍的自动化、智能化设计应对人
工成本的上升。 
       4、行业领先的环保处理能力 
       厂区的环保处理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固体粪便处理,病死猪处理三大板块
。在所有的处理工艺过程中,公司都配套了单独的臭气处理方法,以此达到完全符合
国家标准的环保目标,领先行业的环保处理能力。在污水处理方面,公司采用“预处
理+UASB+两级A/O工艺”,使出水指标达到农田灌溉标准,可以直接还田。公司的沼
液还田处理方式,可使得1亩地的母猪承载量达到30头,远超过行业普遍的1亩地承载
母猪不超过3头的水平,这使得公司建设12,000的母猪场,配套消纳土地在400-500亩
地左右即可。在固体粪便处理方面,公司采用了立式发酵罐处理的方法,全程密闭,
占地面积小,12,000的母猪场产生的固体粪便,处理周期仅为10-15天;同时满足国
家出料标准,发酵过程可达到60-70℃的高温,能有效杀灭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避
免疾病的传播;此外立式发酵罐还能处理厂区产生的病死猪,加强生物安全防控能力
。 
       5、不断创新销售方法,全面提高销售效率 
       公司自养的商品猪群完全按照统一规划的售猪方法,保证上市大猪价格最
优销售。除了少部分出栏生猪可以输送到体系内屠宰厂宰杀外,其它出栏生猪均通过
公司研发的“猪易通”、“聚宝猪”生猪交易平台实现销售。通过一年多的积累,该
交易平台的系统在算法和交易数据上日趋成熟,通过生成的生猪价格指数指导生猪销
售,并形成区域价格对比监控,帮助提升公司的生猪销售均价。 
       (四)公司在食品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全产业链优质资源,食品安全可
追溯,品牌渠道逐步升级。 
       1、在产品上:全产业链安全、精准研发、柔性生产。公司的食品业务依托
公司农牧全产业链的优势,能够获得从饲料、育种、养殖等上游环节就开始把控的安
全畜禽原料,再通过屠宰与深加工环节的安全生产,真正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
做到食品安全保障,将安全的肉食品输送到消费者餐桌。公司在2018年成立了食品产
业研究院,组建优秀的食品研发团队进行产品开发,强大的研发实力支持了公司在食
品端研发出丰富多样的ToB和ToC产品提供给客户及消费者。公司具有标准化高效生产
能力,参与了《GBT9959.1-2019鲜、冻猪肉及猪副产品第1部分:片猪肉》等国家标
准的制定,近年来还通过新建、改造方式不断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并还不断加
强标准化和流程化建设,各工厂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作业、流程标准,
柔性加工能力和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增加。 
       2、在品牌上:全新打造母子品牌优势组合。在消费升级的新时代背景下,
公司食品板块也在加大步伐全新布局,无论是在ToB端“新希望六和”还是ToC端“新
希望食品”都有农牧全产业链优质资源作为依托,使得母品牌生命力更加强大。同时
,“千喜鹤”“六和美食”“美好”及“嘉和一品”作为子品牌多年以来也已经得到
业界客户合作伙伴的认同。近年来,公司依托一系列细分赛道的产品开发与渠道推动
,还打造了“吃火锅,就美好”的全新品牌定位,逐步占领餐饮客户与消费者心智,
也将助力公司食品业务打开新的空间。 
       3、在渠道上:传统渠道优势稳固,新兴渠道增长迅速。公司已经营农牧食
品全产业链多年,在批市、农贸、原料加工等传统流通渠道进一步巩固加强,在市场
竞争加剧、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新渠道发展也同步升级、前移。在ToB端,公司聚
焦餐饮市场,组建专业销售服务队伍,为海底捞、真功夫、云海肴等餐饮企业提供长
期服务,并多次获得优质供应商等荣誉。在ToC端,公司在商超和电商渠道取得了良
好进展。在商超渠道,目前已入驻沃尔玛、大润发、永辉、家乐福、盒马、物美、麦
德龙等全国性重点商超客户,累计覆盖超过5000家商超门店。在电商渠道,公司深耕
京东、天猫平台,2020年,美好熟食板块全年参与头部直播8场,引导进店观看量约4
00万人次;双十一期间,小酥肉单品跻身京东生鲜火锅丸料排行榜前十,双十二荣登
火锅丸料榜第二位;小酥肉单品全年在天猫净菜/半成品菜/快手菜类目荣登3次类目
第一,速食菜类目荣登2次第一。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新零售、新业态,与阿里零售
通、京东新通路等新兴渠道客户展开全面合作,不断对产品及供应链进行创新、升级
。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公司将对渠道结构进行持续优化和升级,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
,做好增值服务,不断提高产品服务溢价能力,构筑竞争壁垒。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饲料行业。尽管2020年全国猪料产量同比增长16.4%,但如按同口径测
算,也仅相当于2018年的86%。2020年末的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与生猪存栏,也还没有
达到过往多年的平均水平,因此2021年猪料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但非洲猪瘟疫仍
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根除,且在2021年初再次出现变异弱毒疫情,疫情仍将是全行业,
特别是猪料业务继续恢复的最大挑战。在禽料方面,禽周期早已度过了本轮周期的高
峰处于明显下行阶段,尽管由于在养量仍处于高位,使得全年禽料产量仍然能保持8.
2%的同比增长,但增幅相比上一年也大幅减小,预计后续因生猪供给恢复、对禽肉替
代性需求进一步减弱,禽料的行业增幅还会有所减小。水产料由于上一年全行业销量
下降,根据过往周期规律推测,在2021年预期会有所反弹,且继续存在着从传统四大
家鱼等普通水产,到虾蟹等特种水产的消费升级机会。综合以上形势,运行规范、硬
件设备好、抗风险能力强的集团性饲料企业更有能力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继续提高市
场占有率,公司饲料业务增长仍有较好机会。 
       2、白羽肉禽。尽管2020年全年种禽价格、商品价格、禽肉价格全年大部分
时间都处于较低位置,行业整体盈利水平相较2019年也大幅下滑,但行业供过于求的
局面短期内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从供应端看,2020年全国祖代白羽肉鸡、父母代白羽
肉鸡存栏量尽管在四季度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整体上仍处于近六年来的历史高位,
供给仍然过剩;从需求端看,2021年生猪供给将继续恢复,肉鸡的替代性需求将进一
步减弱,新冠疫情的控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消费,但并不足以扭转上游供给过剩的
局面,因此预计2021年禽产业链将继续调整,价格继续承压。 
       3、猪养殖。由于国内猪养殖相比禽养殖发展起步更晚,也成熟得更晚,规
模化程度更低,猪养殖产业仍然存在着来自于行业技术效率进一步提升所带来的空间
。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客观上也给行业带来了进一步升级的机会。首先,过去在农
村散养户中较为常见的后院养猪、泔水养猪等粗放的、不卫生的方式,由于被认为是
导致非洲猪瘟的主要原因,出现了明显的清退,使得全行业中农户小规模散养猪的占
比将会越来越少。其次,由于目前仍然没有针对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从企业到农户
为了降低疫病风险,从棚舍设施、动物营养、动保药品、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加大了投
入,在有效的疫苗开发出来之前,这些投入都必然会抬高全行业的生产成本与进入壁
垒。再次,过往大规模、大范围的生猪远程调运被认为在疫情爆发时会加大扩散概率
,再加上前几年出于环保考虑,政策引导了大量南方养猪产能向北方转移,在个别省
份形成了养猪产能的过度集聚也提升了疫情风险,因此相关政策正逐步引导全国养猪
行业形成新的区域布局,减少跨区域的生猪调运,在一定大区域内形成生猪供需的内
部平衡,同时鼓励大型养猪企业向下游延伸,形成养猪-屠宰一条龙的布局,推动全
行业从“调猪”向“调肉”转变。因此,在非瘟爆发之后的近两年多时间里,虽然出
现了整体复产与区域重新布局的机会,但这些机会总体上更有利于能够快速获得土地
等项目资源、在各种防控措施上能充分投入、能够实施全产业链投资的大企业。因此
,尽管随着全行业产能的逐步恢复,猪价不可避免地将会震荡下行,但由于行业成本
整体抬高,以及存栏母猪恢复中仍有较多低效三元母猪,再加上2020年底和2021年初
非洲猪瘟弱毒疫情在北方蔓延,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生猪和母猪存栏均遭遇较大
冲击,预计2021年的生猪价格在整体下行中,仍将维持在一个相比非瘟之前较高的水
平。当然,本轮爆发的弱毒疫情本身,由于其潜伏时间长、不易被检出等新特征,也
将是全行业在后续防疫复产中需要努力克服的巨大挑战。 
       4、食品。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游食品行业,
特别是猪屠宰业务。相关政策正逐步引导减少跨区域的生猪调运,在一定大区内形成
生猪供需的内部平衡,同时鼓励大型养猪企业向下游延伸,形成养猪-屠宰一条龙的
布局。在非洲猪瘟爆发第二年之后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生猪产业和屠
宰产能布局,主产区形成与出栏量相匹配的屠宰能力”,同时强调“推进生猪屠宰标
准化建设,强化产销对接,保障肉品市场供给”;而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继续强调
“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推进‘运猪’向
‘运肉’转变”。除了政策引导支持,大型养猪企业自身也有一定的动力向下游屠宰
延伸。这主要是因为今后活猪跨大区甚至跨省区调运受到限制,不同区域猪价之间的
分化将会更加严重。大企业由于总体产能较大,投资布局在养猪大省的比例也会较多
,而养猪大省由于产能相对集中也会面临猪价较低的风险,为了不使养猪利润被较低
的区域猪价所侵蚀,大型养猪企业也会在各自养猪布局较多的区域加快对猪屠宰产能
的整合。相比很多养猪业同行而言,公司在下游屠宰业务上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
2020年来也加快了新屠宰项目布局的步伐,新增山东千喜鹤屠宰厂及若干主销区前置
仓等项目。无论是自建新项目,还是以战略合作、租赁、合资等形式整合现有产能,
都将帮助公司养猪业务与屠宰业务实现更好的发展。 
       2020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也在悄然改变着餐饮和食品消
费习惯。速冻调理食品、包装肉制品、预制菜料理包等产品品类,在疫情期间凭借相
对更加安全、方便的消费形式,满足了疫情中消费者的需求,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取得
了良好的经营成绩。而消费在疫情期间建立起的一系列新消费取向,例如对预制食品
的接受度提升、生鲜零售的采购频次增加、对食材安全性溯源问题的关注等等方面,
将在疫情逐步平缓的2021年得到延续,为适应市场风向变化、重视食品安全的食品龙
头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当然,上述趋势都将在后续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慢慢显现。但单就2021年而
言,随着生猪供给的进一步恢复,将会使屠宰业务收猪的压力相对减小。而持续下行
的猪价与长期处于低位的禽价,也有助于降低食品业务的成本,以上因素对于食品业
务的经营都是较为有利的。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成为农牧食品行业领导者为长期愿景,近年来一直坚持“做强饲料
、做大养猪、做精肉禽、做优食品、做深海外”的战略目标。2020年下半年,在保持
“五做”战略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公司对2021-2023三年战
略做出了更新与升级。未来三年,公司将要继续致力于保持市场地位领先,即国内饲
料保持领军者地位,猪养殖规模跻身全国第一阵营,白羽肉禽成为国内第一供应商和
服务商;致力于高质量的发展,使价值创造能力达到行业一流水平,猪、禽单只利润
处于行业前列;致力于成为中国农牧行业卓越管理标杆、数智化转型标杆,拥有行业
领先的研发能力和育种、养殖技术,形成一套科学的全价值链盈利模式;致力于可持
续发展,培养、凝聚起一批行业一流人才,并使雇主品牌与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美誉
度行业领先。 
       1、在饲料业务上,抓住饲料行业环境和客户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新
机遇,重视重客开发和产业协同,打造专业服务能力,继续保持饲料行业的领军者地
位。 
       2、在白羽肉禽业务上,致力于提升存量资产的价值,突破重客,实现卓越
管理,跑通“全链、半链、效率”三种产业链运营模式,成为国内白羽肉禽行业的第
一供应商和服务商。 
       3、在养猪业务上,快速建立起包括数智化、卓越管理、领先的育种与养殖
技术等核心能力,确保运营能力高出一筹,并建立端到端价值最大化的业务驱动模式
,致力于成为技术超前、规模领先、且具有极致价值的中国头部猪企。 
       4、在食品业务上,更多关注重视食材供应工业化、一体化、专业化的B端
客户,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加强产品创新与渠道开发能力,主要围绕团餐、火锅、肉
制品三大领域,打造中国领先的食材供应商及知名食品品牌。 
       5、在海外业务上,继续聚焦核心国家、核心产业,做大做深价值链,实现
海外养猪业务的跨越式增长,以及海外核心国家的饲料规模领先。 
       (三)前期经营计划在报告期内的进展情况 
       1、饲料业务。在调整结构方面,特水料销量同比增长120%,禽料销量同比
增长15%,外销禽料销量同比增长19%,但由于全年禽行情较差,禽料盈利水平未能明
显提升,外销猪料销量也同比增长23%,生物环保饲料销量同比增长3%。在优化布局
方面,年销量20万吨以上的大规模饲料厂增加了11个。在机制创新方面,产品项目制
在下半年通过不同料种的中台形式实施,具有合伙人机制的饲料新区设置从去年底的
3个省份扩大到目前的6个省份。全年销量同比增长28%,外销料销量同比增长19%,总
销量达到2,392万吨,率先成为中国第一家饲料销量超2,000万吨的企业。 
       2、白羽肉禽业务。在直控基地方面,全年新完成6个商品代自养厂建设及4
8个自养厂租赁,使商品代自养场达到84个,年出栏商品代鸡鸭规模超过1.5亿只,同
时还有5个商品场已开工,8个商品代场正在筹建中;再通过其他综合服务全力提高直
供比例(包括自养、委托代养、两年以上连养合同),全年鸡产业直供比例达100%,
全年鸭产业直供比例达80%。在获取头部客户方面,主要发力于对传统批市渠道之外
的食品加工原料渠道、餐饮渠道、商超渠道等优势渠道中的头部客户开发,如麦当劳
、绝味食品、周黑鸭、海底捞、华莱士等客户,都是在2020年新开发或已开发但继续
突破的典型头部客户,借助对这些头部客户的销售加强,使得三大类优势渠道的销量
同比增长23%。在推广中新鸭方面,截至2020年底,中新鸭祖代与父母代种鸭占行业
份额达到13%以上,商品代鸭苗也占行业份额也达到8%以上。 
       3、猪养殖业务。在抢规模方面,截至2020年底,公司已投入运营的种猪场
,年产能已超过3,000万头,建设中的种猪场,年产能超过2500万头;另有筹建中、
及已完成土地签约或储备的项目产能超1,500万头,理论可达的最大产能已超过7,000
万头,相比2018年底实现了两年翻7倍的增长;并且,建设中项目相比运营中项目,
筹建中与储备中项目相比建设中项目,都呈现出北部区、西北区占比逐渐降低,东部
区、中南区、西南区占比逐步提高;全年生猪出栏829.25万头,实现了前期目标;但
由于非瘟与新冠双疫情的影响,部分项目建设、生产进度有所滞后,以及为加快种猪
场布局投产而把部分育肥场该用作临时种培场,都使得全年自产仔猪、自育肥猪只是
部分达成前期目标。在夺人才方面,截至2020年底,公司猪产业员工接近4.5万人,
超过前期目标1倍之多,但仍需在内部团队裂变、新招聘人才的培训、提升与输出方
面继续加强。在保安全方面,通过成立专门的生产管理中台,在全国范围建立起165
个检测实验室,优化了非洲猪瘟防控流程,全年非瘟防控整体较为稳定,北京平谷、
四川新津两个智能猪场试点项目也分别竣工投产和开工建设;但因为了快速增加种猪
储备,在年内开始大范围使用三元母猪回交,使得上市率、正品率、完全成本等技术
指标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改善。 
       4、食品业务。在品牌方面,不仅“美好农家小酥肉”这一单品品牌持续火
爆,并在年底荣获由成都商报与红星新闻联合评选的“年度最受欢迎四川特色小吃奖
”,还逐步打造了“吃火锅,就美好”的细分赛道品牌定位,逐步占领餐饮客户与消
费者心智。在产品方面,小酥肉全年销售收入超过6亿元,实现了超过3倍的同比增长
,相比前期计划也超出了1倍,其他如“纯pure”无淀粉肉灌肠、无淀粉纯肉小香肠
、牛肉片、午餐肉、香菜猪肉丸、牦牛肉卷等适用于火锅场景的系列食材也取得了一
定突破,但在销售收入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渠道与客户方面,对盒马鲜生、物美
、沃尔玛、麦德龙等10大头部KA取得突破,生鲜肉业务持续深耕,实现生鲜零售头部
渠道全入驻,并荣获盒马鲜生2020年度最佳单店销售贡献奖。电商渠道销售取得同比
增长155%。在市场区域方面,西南区域营收超16亿元,同比增长56%;华北、华东、
华南等重点区域也分别实现155%、240%、和438%同比增长,超额完成目标。 
       5、海外业务。在区域市场方面,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孟加拉国四
个国家营收均突破10亿元,其中印尼实现营收31亿元,越南实现营收27亿元,在海外
疫情蔓延的背景下,逆势创造业绩历史新高,两国的饲料销量与利润也都有较大幅度
的增长;在海外数字化方面,逐步梳理各项生产经营流程使其更加标准化,并在若干
重点领域进行数字化探索研究;在人才本土化方面,东道国本土中层干部的占比已有
2019年末的30%提升到2020年末的47%,在新冠疫情海外蔓延的复杂局面下,为公司海
外业务的持续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球化金融贸易方面,2020年贸易额同比增长
65%,产生利润同比增长12%。 
       (四)下一年度的经营计划 
       1、饲料业务,优化饲料区域布局,巩固山东等核心市场的地位,提升其他
千万吨饲料大省的销量与市场份额,在空白市场省份取得突破,根据规划需求新建饲
料厂,持续提升外销料销量;优化产品结构,发力技术端,提高全面生物安全防控能
力,完善上下游配套,提高规模养殖场客户开发和服务能力,实现猪料和水产料业务
的跨越式增长。 
       2、白羽肉禽业务,跑通禽产业“全链”“半链”“效率优先”三种产业链
模式;通过头部重客突破、强化定制化产品研发创新、完善端到端一体化产业链,拉
升高溢价价值创造型客户占比;通过提升差异化产品竞争力、提高供应质量和稳定性
、“准一体化”敏捷布局,挖掘腰部量利双收型客户的价值贡献;通过推动代理商转
行商或经销商、布局商超生鲜专柜、匹配高效物流配送、发展前置仓、突破传统分销
渠道的存量型客户。 
       3、猪养殖业务,在国内产能建设已具有较好规模的基础上,逐步从发展为
主的阶段转入生产经营为主的阶段,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原则,有质量地扩大猪养殖
规模,进一步完善南方优势区域的产能后续建设、以及配套饲料厂与自育肥场的补充
建设;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生猪养猪管理能力,通过强化生产中台,提升种猪高效生产
、精准饲喂水平、加强疫情防控;提高自育肥比例与育肥效率;进一步优化完全成本
,逐步建立领先行业的生猪养殖水平;进一步改革一线猪场管理方式,强化猪场执行
和管理,完善激励机制,资源全面向一线猪场倾斜,打造可控可管的标杆猪场并复制
推广经验;进一步提升生猪销售工作水平,优化屠宰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全国布局规
划和建设,实现一头猪价值最大化。 
       4、食品业务,集中公司优势资源,实现B端食材一体化供应,打造知名食
品品牌;通过打通公司内部、兄弟公司、外部采购,建立食材供应链统一体系,通过
合伙人模式打开封闭渠道、网格化分地区突破规模客户,共同促进团餐食材业务突破
;通过建立顶尖研发能力、成立专项项目组、孵化新亿元单品,促进火锅食材业务突
破;成立跨产业渠道开发工作组织、探索公司内部各产业协同的全渠道开发机制与最
有合作模式。 
       5、海外业务,立足于海外核心市场国家,寻求合适项目机会,实现养猪业
务进一步增长;通过提升产品力,优化产品结构,丰富原料采购渠道,优化成本,加
快新产能规划落地,实现销量增长与核心国家市场份额的提升。 
       2021年,公司在国内、外各项业务的投资发展及其他经营活动等方面的预
计资金需求约为人民币200亿元。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1)公司自有资金(含公司现有货币资金和2021年度经营性现金净流入)
; 
       (2)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融资; 
       (3)2021年将要发行的81.5亿元可转债,及2020年已完成注册2021年根据
市场环境启动发行的可续期公司债; 
       (4)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非公开增发等其它融资; 
       (5)拓展供应链融资。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