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正点财经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 指标公式 龙虎榜
首页 > 主力数据 > F10资料 > 正文

   601169北京银行资产重组最新消息
≈≈北京银行601169≈≈(更新:21.08.31)
    ★2021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1、宏观经济、金融和政策环境 
       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分化严重,新冠肺炎疫情再
次反弹,经济复苏前景面临新的挑战。“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持续巩固拓展疫情
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2021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
值(GDP)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 
       宏观政策方面,财政政策更强调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精准性,不断优
化支出结构,提高政策效果的长期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精准开
展公开市场操作,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的精准导向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金融监管方面,宏观审慎评估(MPA)在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持续完善,防范化解金
融风险取得新成效。 
       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
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长期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
、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北京银行积极
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精诚团结、奋勇拼搏、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实
现行稳致远、打造百年银行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2021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具有如下
特点:经营业绩持续提升。2021年半年末,全行资产总额达到3.06万亿元,较年初增
加1,590亿元,增幅5.48%。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3.72亿元,同比增加1.87亿元、增
幅0.5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83亿元,同比增加10.69亿元、增幅9.
28%。与此同时,全行品牌价值达654亿元,位居中国银行业第7位;全球千家大银行
排名第62位,连续八年跻身全球百强银行。 
       各项业务稳中提质。公司业务规模稳步提升,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突破一
万亿元;发布“绿融+”服务品牌,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创新升级
“银税贷”、“e惠融”产品,落地“京惠贷”对公网贷平台、普惠线上拓客平台、
新一代票据综合处理平台等,数字化经营稳步推进。零售业务转型成效显著,零售存
贷款占比及市场份额实现双提升,零售营业收入贡献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代销基
金、私募、保险产品中收同比大幅增长;加快推进民生卡项目,推出智慧医保2.0综
合服务体系,上线代发业务2.0版本。金融市场业务持续稳健发展,货币市场交易总
量处于市场第一梯队;公募基金托管产品规模、占比实现双提升;“麒麟客户”较年
初增幅20%。 
       风险管理持续加强。提升政策研究能力,完成首批信贷政策研究专家团队
组建,制定信贷客户结构调整策略。优化风险管控流程,建立分行权限内审批业务监
督机制,开发授信后管理差异化模板,提升管理质效。严格资产质量管理,“一户一
策”制定重点业务风险化解方案。升级风险防控技术,开发财务智能分析工具,创新
搭建全面风险预警平台,提高风险管理主动性、有效性。2021年半年末,不良贷款额
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实现双降,资产质量有效提升。 
       数字转型持续深化。以“京匠工程”十大项目群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数
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规划落地。强化科技支撑力,加快“211工程”等重点项目落地实
施,推进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完成“云旗”平台设计与研发,实现核心底层技术自
助可控。助推业务驱动力,完成对公授信客户的风险画像、推进风控模型实验室建设
、建设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等。夯实数字基建原动力,推出“顺天”技术平台、推进大
数据云平台建设,打造高效云生态。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推进,为全行高质量发展奠
定坚实基础。 
       3、利润表分析 
       3.1、主要利润表项目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3.72亿元,比上年
同期增长0.5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83亿元,同比增长9.28%。 
       3.2、营业收入 
       1、报告期各项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报告期内,本公司共实现业务收入645.58亿元,同比下降0.39%,主要来源
于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投资收益。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占比56
.16%,同比提升2.07个百分点。 
       2、报告期营业收入地区分布情况 
       本公司坚持服务首都实体经济,从营业收入地区分布来看,报告期内,北
京地区营业收入占比为66.92%,为营业收入来源的最核心区域。外埠分行持续发挥效
能,报告期内,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占比
分别为4.18%、3.83%、2.92%。 
       3.3、利息净收入 
       1、利息净收入情况 
       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利息净收入254.61亿元,同比下降0.59%。利息净收
入占营业收入比重76.29%,较2020年同期下降0.89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利息收入564.02亿元,同比下降0.04%。利息收入结构中,贷款
和垫款利息收入是最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上半年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362.53亿元,
同比增长3.42%,增速超过利息收入总体,带动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占比的进一步提
升。 
       报告期内,利息支出309.41亿元,同比增长0.41%。其中,吸收存款利息支
出占比提升,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利息支出占比下降。 
       2、主要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的类别、平均规模及平均利率 
       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净利差1.83%,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净息差1.84
%,同比下降0.10个百分点。 
       3.4、业务及管理费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优化费用
结构,实现业务及管理费68.16亿元,成本收入比20.42%,保持优秀水平。 
     
       二、公司战略及核心竞争力 
       1、发展愿景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作为首都金融企业,北京银行将牢牢把握国家和北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历史机遇期,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机制的现代化,大幅提升全行科技创新能力、市
场竞争能力和产品服务能力,建成客户体验极佳、服务特色鲜明、业务结构优质、经
营管理高效,并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内具有显著竞争力的精品上市银行
,稳步从“百强银行”迈向“百年银行”。 
       2、发展目标 
       经营管理效能实现新提升。持续加强资本管理精细化,坚持将机构布局、
业务结构、目标客户回归主责主业,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向转型业务倾斜,
多做小微、个贷、中间业务等信用风险权重小的业务,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进一步提升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 
       区域市场深耕取得新成效。紧紧围绕首都发展,统筹谋划、分类施策优化
北京地区网点布局,聚焦首都城市建设、科技、互联网信息、数字经济、数字贸易、
文化、旅游、教育、民生、体育、健康医疗、绿色金融等社会发展重点,通过场景拓
展与生态互联,打造首都“方案银行”。外埠分行坚持立足本地市场,结合当地实际
和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开展特色业务,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 
       零售战略转型迈上新台阶。持续提升零售业务产品、服务、流程的线上化
水平,努力提升线上渠道极致客户体验,大幅提升线下网点智能化转型发展水平,深
挖场景需求,创新盈利模式,加大零售战略转型配套措施支持力度,用五年时间实现
零售全面转型。 
       数字银行构建获得新突破。持续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强化科技赋能作用,
充分凝聚各项科技力量,共同支撑业务高质量发展。在产品、服务,乃至组织、流程
、管理机制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业务,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
,通过迭代和创新持续加强场景拓展与生态互联,积极构建数字化银行发展模式。 
       风控合规管理达到新水平。进一步树立审慎稳健经营理念,增强风险意识
与合规意识,科学确立风险偏好与发展战略。持续打造与城商行定位相契合、与自身
风控能力相适应、与客户金融需求相贴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全面提升风控智能化水
平,保证资本充足、流动性、风险抵御能力等指标满足监管要求。 
       特色品牌建设得到新升华。持续丰富企业品牌内涵,在经济、环境和社会
公益事业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依托金融科技赋能中小
微企业和市民百姓金融服务,持续锻造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的金字招牌和拳头产品,
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提升北京银行品牌影响力、美誉度和忠诚度。 
       3、发展策略 
       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积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
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
大发展战略和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特色金融比较优势,提升区域金融服务协
同和联动水平,打造区域发展特色,创造业务增长新引擎,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
施。 
       推动实现零售业务全面转型。以客户为中心,坚持移动优先、数字驱动两
大战略,着力打造零售贷款、信用卡、财富管理等三大发展引擎,努力构建大财富管
理平台,进一步构建业务转型的坚实基础,全力加快零售银行发展。贯彻落实“乡村
振兴”战略,以“千院计划”为依托打造普惠金融业务特色品牌。 
       持续增强公司业务核心竞争力。抢抓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构建“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机遇,深入推动公司业务轻资本、高收益、优结构转型,以客户
为中心,全力打造客户服务“优前台”、产品支撑“强中台”、考核管理“精后台”
三位一体战略,筑牢稳健合规经营底线,推动公司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努力提高金融市场业务收益水平。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金融
市场业务的利润贡献水平,推动“麒麟客户”战略,加强投资、风险、数据精细化管
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投资规模、控制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水平,推动金
融市场业务向“投资+交易”型转变,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及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动数字京行建设。围绕数字产业化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加强
顶层设计,充分挖掘数据资产价值,运用数字化思维,加快推动组织架构、技术架构
、服务架构等的重构或再造,抢抓北京市数字金融体系建设机遇,通过金融科技赋能
实现银行传统业务的渐进式改良和新兴业务的迭代升级,力求在变革中谋得先机,打
造中小银行数字金融典范。 
       实现普惠金融增量提质。抢抓普惠金融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
特色化发展、品牌化经营,复制和推广北京银行“信贷工厂”模式和特色金融领域业
务开展经验,实现普惠业务在获客渠道、营销方式、客户服务、信用评级和风控手段
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提升服务效率、便利性和可得性,实现普惠金融增量提质,持续
打造特色普惠金融服务银行。 
       稳步提升中间业务比重。推动向轻资本中收转型,将发展高附加值中间业
务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依靠信息、技术、产品和人才等优势为客户提供高层
次金融服务,加快推动咨询服务类、投融资类、金融衍生工具类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形成规模效应。 
       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的方式和
路径,进一步构建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发展战略科学、价值准则与社会责
任良好、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合理以及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现代
公司治理体系和机制,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在公司治理中积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努力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加强投资机构
管理和业务协同效应。 
       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健全资金、资本、资产负债融合联动的大资产负
债管理模式,促进结构、业务、盈利模式转型。健全资本管理机制,通过将资本约束
贯穿于业务营销、产品定价、资源配置、绩效评估等经营管理全过程,进一步促进全
行资本、收益和风险平衡,稳步提升资本效率与资本回报。持续健全和完善数据治理
组织架构体系,优化数据治理与共享机制。健全财税管理体系,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效
率。 
       增强技术保障支持作用。以“科技强行”战略为指引,坚定不移推进数字
化转型,通过加强技术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安全架构的规划设计,确保信息
科技全面服务于业务顶层规划、支持业务创新发展,满足数据化、智能化提升要求,
全面提升科技供给能力。持续推进“京匠工程”项目群建设,打造新“两地三中心”
布局,搭建金融科技新的基础平台,实现“集约高效、敏捷专业”的科技服务保障体
系。 
       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优化风险管理架构,压实管理责任,研究制定符
合本行实际情况及管理需求的风险管理架构,进一步强化三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持
续完善覆盖全资产、全口径、全流程、全机构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深化数字风控体
系建设,加强风险数据资产管理和系统建设,搭建全面风险预警监控平台,完善升级
风控指挥中心、信贷管理系统、智慧风控APP,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便捷性、高效
性和专业性。 
       着力夯实人力资源基础。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推动干部
队伍整体年轻化,干部任职资历全面化,打造过硬的管理人员队伍。构建流程规范、
功能全面、质效并重的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平台,提升人力资源工作效率、规范度、
数据质量和数据分析能力。加快科技研发、数字金融、数据管理、行业研究、风险管
理、投资交易等中高端金融专业人才引进,持续打造学习型银行,构建全面的人才培
养机制。 
       显著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强化运营管理顶层设计,完善运营转型总体框架
,推进大运营管理思路落地生根。加强全面、集中管理,打造流程标准、风控精准、
服务共享的全新集约化运营模式。强化运营对业务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打造适应全
行发展的中台战略,实现运营“质量和效率”的双提升。 
       精心打造特色发展品牌。坚持从战略发展高度推动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建
设前瞻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研究,优化品牌建设资源配置,实现业务与品牌的互相促
进、共同提升。进一步整合升级“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
”等特色品牌,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品牌形象根基。 
       聚力提升党建引领发展效能。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提
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党建带群
建吸引更多进步群众向党组织靠拢,注重把业务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
骨干,规范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4、核心竞争力 
       区位资源优势。本行充分发挥“主场优势”深耕首都市场,在北京地区拥
有3家分行、近300家网点,在财政、社保、医保、税务、教育、医疗、工会、公积金
等八大机构业务领域形成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围绕北京“四个中心”“两区”建
设持续优化金融供给。同时,优先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布放网点和金融资源,形
成了结构更优、抗周期能力更强、增长潜能更足的区域发展布局。 
       特色服务优势。本行坚持特色立行,依托首都“四个中心”区位优势,持
续打造科技、文化、绿色金融品牌,第一家设立中关村分行、成立全国首家文化金融
服务专营机构,形成了涵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特色金融产品体系,科技金融贷款在中
关村示范区始终排名第一、文化金融市场份额始终位居北京地区首位。在“十四五”
时期科技、文化强国建设大背景下,本行特色服务优势的“飞轮效应”将会更加凸显
。 
       治理机制优势。本行在坚持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同时,积极引入外资股
东荷兰ING集团在公司治理、零售业务、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国际领先经验
,在交流交融中,探索形成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接轨国际、科学稳健、集约高效的公
司治理机制,实现了政治定力与市场活力的有机融合。本行在城商行中具备少有的多
牌照经营优势,综合化经营版图涵盖金融租赁、消费金融、基金和资产管理、人寿保
险、农村金融五大领域,打造了业内较强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人才聚集优势。本行在发展中充分借助首都人才高地优势,面向国际国内
广纳各类英才,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本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人才视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坚持市场化选拔任用、多岗位培育锻炼、全方位关
心关爱,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专业过硬、稳定性高的人才队伍,形成了人才
活力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品牌价值优势。本行高度重视品牌的塑造与提升,坚持以“真诚所以信赖
”的服务铸就一流金融品牌、以一流金融品牌带动业务高质量发展。一级资本在全球
千家大银行排名位居第62位,连续八年跻身全球“百强银行”;品牌价值达654亿元
,排名中国银行业第7位;被监管部门评为城商行“领头羊”。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持续提升,助力业务发展的“口碑作用”不断彰显。 
     
       三、主要业务情况 
       1、零售银行业务 
       1.1、主要经营成果报告期内,本行零售银行业务转型如期推进,盈利与业
务规模快速提升,“智慧金融”、“惠民金融”、“财富金融”特色品牌不断强化。
 
       一是盈利贡献显著提升。报告期内,零售营收贡献占比26.4%,较年初提升
3.7个百分点,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零售利息净收入对全行贡献突破30%,同比提
升4.2个百分点;零售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规模同比增长67.2%,贡献占比达到33.1%
。 
       二是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管理的零售客户资产达到8,2
55亿元,较年初增长507亿元;零售存、贷款对全行贡献进一步提升,储蓄存款规模
达到4,206亿元,较年初增长310亿元,活期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零售贷款规模达
到5,430亿元,较年初增长380亿元,经营贷与消费贷贡献占比超过60%。 
       三是客户基础持续夯实。零售客户数达2,455万,同比增长200万户,较年
初增量97.5万户,增量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手机银行用户突破1,000万户,私人银
行客户突破1万户。 
       四是风控能力不断增强。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信贷不良率0.41%,保持
同业较低水平。 
       1.2、业务发展特点“智慧金融”加速创新推进。一是移动优先转型向纵深
发展,推出手机银行APP6.0,聚焦美食、缴费、娱乐、出行等十大高频场景建设,从
用户体验、财富管理、安全体系、场景生态、开放服务、智慧运营六大维度实现创新
发展,助力冬奥推出英文版手机银行,为老年用户量身定制“尊爱版”手机银行,上
线集服务、推广于一体的微信银行小程序。二是全面提升线上渠道体验,搭建多维度
用户体验反馈体系,打造“京彩钱包”支付平台,提升线上支付服务体验,同时构建
“护盾”线上渠道智能交易反欺诈平台,有效拦截线上高风险交易;上线智能外呼服
务,构建“文字+语音”双呼入服务模式。三是打造“线上引流+线下拓客”的信用卡
联动营销模式,网申新户同比增长110%,信用卡掌上京彩APP升级6.0、用户突破百万
。四是线上贷款业务稳健发展,落地美团、京东等多项合作产品,升级优化微粒贷、
网商贷产品,推动蚂蚁合作转型,自营“京e贷”持续优化。 
       “惠民金融”服务提质扩面。一是提升民生政务服务水平,推出“智慧医
保2.0”综合服务体系,上半年医保关联新增客户同比增长61%;校园缴费产品落地学
校79家,“智慧教育”项目稳步推进;深化与北京市工会合作,推出“十全十美”专
属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小微经济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千院计划”,通过产业链核心
批量化营销上下游客户,与民宿融资平台合作,提升业务规模与品牌知名度;提升线
下贷款效率与体验,利用Pad工具实现身份识别、客户管理、申请贷款、业务查询等
功能,北京地区个人经营贷已全部实现无纸化审批。三是助力居民消费升级,打造信
用卡“周一充电日”特色活动品牌,多维度覆盖餐饮、购物、出行等高频生活场景,
培养客户用卡习惯,全面充实信用卡专业人才队伍,专营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销售
团队规模较年初增幅近70%,新户贡献占比47%,营销效能逐步释放。 
       “财富金融”贡献快速提升。产品方面,代销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与头部
基金公司深入开展合作,销售能力跻身同业前列。上半年公募基金销量217亿元,同
比增幅89.5%,私募代销产品销量72亿元,同比增幅234%,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
长195%和84%;理财规模稳步增长,医宝金及新客专属等产品有效引流拓客;保险上
半年中收创利已达去年全年水平,与中荷人寿联合定制专属保险产品。服务方面,围
绕健康、财富、教育、文化四大板块,优化贵宾客户服务体系、持续打造特色活动品
牌,英语演讲大赛、名医问诊、大咖讲财富等品牌活动拓客效果显著。通过上半年“
以赛代练”、线上线下培训通关等,队伍专业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 
       1.3、品牌建设报告期内,本行蝉联亚洲银行家“最佳城市商业零售银行”
奖,荣获北京银保监局授予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称号,《华 
       2、公司银行业务 
       2.1、主要经营成果 
       (1)公司存贷款稳健增长 
       截至2021年半年末,本行本外币公司存款规模12,822亿元,较年初增幅3.6
%,实现稳健增长;本外币公司贷款余额10,311亿元,较年初增幅4.7%。 
       (2)普惠小微贷款快速增长 
       人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含)以下普惠金融贷款(含个人经营性)余额1
,180亿元,较年初增幅27%;银保监单户授信1,000万元(含)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
贷款(含个人经营性)户数60,309户,较年初增幅170%,持续完成“两增”监管指标
。 
       2.2、业务发展特点 
       (1)践行支持实体经济社会责任 
       一是政策性指标全面完成。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06亿元,较年初增幅27
%,同比增幅65%。降低小微融资门槛,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余额125亿元,较年初增幅1
08%,二季度当季投放占比16.4%;年内为2,539户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96.4亿元,
平均延期率53.7%;累计办理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369笔,金额24.9亿元;累计通过北
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办理685笔,金额49.1亿元,排名15家入驻银行第二位;本行
首贷支持小微企业3,043户,金额340.7亿元;首贷中心业务在22家入驻银行上半年综
合考评中排名第一。 
       二是支持首都重大项目建设。2021年北京市市、区两级115个重点项目已全
部完成初步对接,为批复项目提供授信40亿元。累计向城市副中心地区项目提供授信
超500亿元。年内贷款支持城市副中心凉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绿心起步区地源
热泵项目、大兴区旧城保护安置房项目、安贞东方医院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 
       (2)客户合作持续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机构业务优势持续巩固。助力教育事业发展,举办“北京银行与北京
市教育委员会签约仪式暨北京‘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成果展示”活动,双方签署全面
战略合作协议、乡村教师专项基金捐赠协议,助力首都教育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推
动教育培训机构资金监管业务,入围北京市市级预付资金监管平台首批银行。全面深
化北京市财政业务服务,上线北京市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系统,连续16年中标北京市
市级财政非税收入收缴代理银行。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启动信息平台建设,对接普
惠健康保补充商业医疗保险销售。为北京市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开通手机银行端
保险缴费渠道。 
       二是科技文化金融稳步发展。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694.3亿元,较年初增幅
5%;文化金融贷款余额768亿元,较年初增幅13.7%。推动模式搭建,小微特色支行共
计59家,其中科技26家、文化22家;持续打造雍和、大望路2家文创专营支行,前门
文创专营支行揭牌成立。强化银政合作,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发布“漫步北京
及网红打卡地金融支持计划”;与北京市委宣传部、西城区政府、中国版保中心共建
北京版权资产管理与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有竞争力的版权质押产品体系。研发专属产
品,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全国大数据,研发“科企贷”产品;与北京市文资中心
携手打造“文信贷”文化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体系,落地北京市首笔试点业务;与
东城区政府共同发布“文化英才贷”。 
       三是加大绿色金融推动力度。推动绿色信贷增长,全行绿色贷款规模312亿
元,较年初增长50亿元,增幅19%。提升全行绿色金融业务重视程度,梳理存量客户
,引导分行加大绿色低碳产业信贷投放力度。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定绿色
金融五年行动计划,发布“绿融+”绿色金融服务品牌,涵盖“绿融贷”“绿融债”
“绿融链”“绿融家”四大产品类别。深化绿色银企战略合作,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签
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分行、中关村分行、城市副中心分行分别与中国节能
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
协议。 
       四是持续推动公司客户倍增。全行公司客户152,277户,同比增长17%。推
广“知识图谱”等创新拓客工具,拓展存量客户上下游等潜在客户,助力精准拓客,
拓宽客户服务范围。 
       (3)产品中台支撑能力持续强化 
       一是加速推进普惠线上转型。升级“银税贷”产品,提升系统稳定性。参
与人行营管部“创信融”业务试点,创新“e惠融”产品。普惠线上拓客平台累计推
送白名单客户3.3万户,实现对公网贷平台普惠小微线上虚拟信贷工厂业务落地,为
客户提供专属、便捷的贷款服务。 
       二是强化交易银行产品创新。加快产品线上布放,上线电子回单、电子营
业执照应用,推出国际业务项下在线结汇、跨境汇款业务,大额存单实现线上发行,
银企直联推出本外币功能一体化服务。持续优化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京信链
”业务上半年累计新增核心企业同比增幅170%、新增供应商同比增幅158%;上线新一
代票据综合处理平台;全行推广单证OCR识别应用,提升境内外单证类复杂业务处理
速度。产品创新提质增效,推出代理贴现业务,实现核心企业上游客户跨行贴现,扩
大直贴票源;推出中资企业美元债担保、担保公司分离式保函等业务;深挖教培资金
监管场景,完成总行教培资金监管平台搭建;加速智能账户场景拓展,实现房屋交易
资金监管、租赁住房押金监管等9个场景、16个项目落地,带动客户数量和存款增长
;提速外汇牌价更新频率,助力客户把握交易窗口,提升外汇业务服务水平。 
       三是加快投行创新业务落地。推动金融债发行,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
小微金融债20亿元,完成140亿元小微金融债发行,持续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 
       积极参与公募REITs首批试点项目,以场外销售机构及机构投资人身份助力
全国首批、北京市首笔公募REITs项目——“首钢绿能”成功募集,为经济社会发展
绿色转型贡献金融力量。发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70亿元,助力本行资产
盘活。加快推进撮合业务转型发展,拓展市场化撮合业务渠道。加强与北银金融租赁
合作,拓展与其他租赁公司的业务联系,落地全行首单“碳中和”撮合业务。 
       2.3、品牌建设报告期内,参加“北京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会议”
并作为3家银行代表之一介绍工作经验,我行小微业务特色做法获监管部门高度认可
。在2020年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中获评一级。荣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
任公司“优秀金融债发行人”称号、第七届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年度创新机构奖”
、“年度五佳交易奖”。 
       3、金融市场业务 
       3.1、主要经营成果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坚持稳健合规
经营,持续发挥金融市场业务作为全行产品中心、平衡中心、利润中心作用,持续提
升业务管理能力及盈利水平,实现各项业务均衡发展,经营质效显著提升。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金融市场管理业务规模2.4万亿元,创利同比增幅4.2%
,货币市场交易总量18.9万亿元,同比增幅6.4%,全市场占比3.6%,处于市场第一梯
队。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北京地区信贷投放规模同比增幅25.8%;全力支持“绿色经
济”,落地全国首单融资租赁类“碳中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参与全国首批公募基
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加快转型创新,落地全国首笔科
创专项转贷款业务,托管TOF等创新型产品。加强客群建设,优质金融机构客户规模
较年初增长20%,与国内优质银行及基金、券商等非银机构广泛建立业务合作。 
       3.2、业务发展特点同业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本行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强化
同业专营管理,优化同业资产负债结构,不断提升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推动转
型创新,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加大轻资本业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公募类资产证券化
产品投放,落地全国首单融资租赁类“碳中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大力推动普惠金
融业务发展,转贷款、再贴现等业务规模同比增长。持续加强流动性和负债管理,根
据本行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调节负债规模及结构,活期负债成本较年初下降13bps
。 
       加强同业客群体系建设,开展“开疆拓土金牛勇进”客户营销活动,深化
执行“增量优质、存量优化”的客户管理原则,积极拓展境内外优质同业客群,夯实
客户基础。 
       资金业务持续高质量发展。坚持以“防风险、促发展”为目标,稳健开展
产品及渠道创新,有效提升交易能力。获取新资质,获取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掉期尝试
做市商资格,有效提高本行衍生交易和风险管理水平,推动外币存款规模与外币业务
结算量平稳增长,提升本行在外汇交易市场品牌影响力。开拓新渠道,持续拓展市场
交易对手,与全国百余家银行机构及基金公司、券商等非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
系。提升风控水平。加强债券投前分析与投后动态跟踪管理,持续开展信用债券风险
排查,对信用状况存疑的债券在二级市场上及时处置,规避违约风险。 
       托管业务持续转型发展。改革托管业务运营模式,在总行资产管理与托管
部的组织架构下,成立北京、天津托管运营分中心,实现总行——分中心两级运营模
式,缩短管理半径,降低操作风险,提高托管业务运营专业化水平,促进托管业务高
质量、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托管结构转型,深化向合格持牌金融机构发行的,符合
资管新规的净值型产品方向转型,截至报告期末,公募基金托管规模较年初增长57.6
8%,符合资管新规的净值型托管产品规模较年初增长17.33%,业务结构明显优化。加
强业务协同联动,实现集团内、跨条线、跨部门合作共赢,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服
务。 
       3.3、品牌建设报告期内,本行荣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颁发的
“优秀发行机构——金融债发行人”、“优秀做市结算奖——国债”、“优秀做市结
算奖——地方债”、“优秀做市结算奖——政策性金融债”、“结算100强——优秀
自营商”奖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颁发的“核心交易商”、
“优秀货币市场交易商”、“交易机制创新奖”奖项;上海清算所颁发的“优秀结算
业务参与者(城市商业银行)”奖项;上海黄金交易所颁发的“年度最佳询价交易机
构”、“年度最佳风控会员”奖项。 
       4、理财业务 
       4.1、主要经营成果报告期内,本行积极遵照监管政策导向,严格落实资管
新规及其配套政策要求,强化理财业务创新转型,提升投研能力建设,丰富产品体系
布局,着力打造京行理财产品品牌。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规模3,317.70亿元,较年初增加3
6.66亿元,产品规模保持稳健增长。其中,预期收益型产品规模324.41亿元,较年初
减少262.54亿元;净值型产品规模2,993.29亿元,较年初增加299.20亿元,产品净值
化转型成效显著。上半年实现非保本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12.43亿元。 
       4.2、业务发展特点 
       (1)聚焦前瞻布局,强化产品研创,加快产品净值化转型步伐。一是完善
 
       产品体系布局,在打牢现金管理类、常规固收类产品的基础之上,突出固
收增强类、混合类产品策略,针对不同客户的投资回报、风险偏好、流动性等需求提
供理财产品,前瞻性布局多层次财富管理需要。二是加强新产品研发,不断完善和优
化产品研发、设计、管理等环节,创新推出“医宝金”、“易淘金新客”、“易淘金
尊享”及“定增京品”等特色拳头产品,产品净值化率提升至90%以上。 
       (2)聚焦创新转型,强化投研建设,提升资产多元化配置水平。一是优化
 
       资产投资结构,逐步扩展标准化资产投资品种,通过债券投资有效增加客
户粘性,标准化资产占比持续提升。二是完善投研体系建设。增加对科创50、沪深30
0、创业板ETF指数公募基金配置,进一步强化“固收+”产品竞争力;成功构建了北
京银行精选100指数。三是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参与“碳中和”、“科技创新”债券
以及“公募REITs”等创新领域业务投资,持续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不断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聚焦业务治理,强化合规风控,夯实业务专业化运行基础。一是按监
 
       管要求,综合采取新产品承接、回表、市场化转让等多种方式,稳步有序
推进理财存量业务整改压降工作。二是积极运用新一代资管集群系统,实现对产品管
理、投资交易、风险合规、核算清算、分销等各业务流程的支持,提高了运营效率。
 
       三是进一步完善新系统估值、费用计提模块,减少手工台账,实现部分清
算指令电子化。四是实施理财业务全口径、全周期、全流程风险监测,建立了物理隔
离、独立操作的集中交易区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合规风险。五是通过社会招聘,
陆续引进专业人才,进一步增强团队整体专业化实力。 
     
       四、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1、信用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本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和其他支付承诺
。 
       本行董事会对本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
关联交易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下设信用审批委员会、信用风险政策委员
会、不良资产处置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总行风险管理条线作为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
,由风险管理部、信用审批部、法律合规部、投贷后管理部、资产保全部、保卫部等
部门组成,形成了由业务部门、风险部门与审计部门构建的三道防线,共同推动业务
健康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重塑风险文化,积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新格局,扎实推进
“基础与质量提升年”工作;做实政策研究,提升转化效能,出台精细化授信政策,
组建专业化研究团队,做好前瞻性分析调研;坚持底线思维,严保资产质量,加强重
点业务、重点机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服务业务发展,全力
提升审批质效,积极支持业务投放,规范授信审批标准,提高授信后管理差异化水平
;加快系统建设,助推数字转型,提高智能化授信审批能力,提高前瞻性风险预警能
力,提高全口径数据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风险数据应用效能。 
       制定并发布《2021年授信业务指导意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
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及纾困政策要求,坚持服务实体回归本源,推进信
贷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受疫情影响领域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接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
弱环节支持力度,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坚持“应收尽收、应核尽核、应处尽处”原则,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加快风险资产处置。 
       2、流动性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本行建立了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架构,董事会及下设风险管理委员
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下设资产负债委员会制定和监督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
。 
       在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资产负债部(司库管理中心)牵头负责日常
流动性风险管理,构建了覆盖总分支机构、表内外业务、集团投资机构的有效管理体
系。 
       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通过有效工具和方法,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流动
性风险,保持全行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并能抵御压力情景下的流动
性冲击,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同发展。本行对流动性风险状况采取流动
性限额指标监测和流动性缺口分析的方法。本行设置多层次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来
量化、体现流动性风险偏好,包括监管限额、监测限额和内部管理限额。流动性缺口
分析分为正常情况和危机情况。本行通过采用常规压力测试和临时性、专门压力测试
来分析应对流动性风险或冲击的能力。在流动性风险应急方面,本行基于不同的压力
情景和危机情况,制定分级别的应急计划,设定并监控内外部流动性预警指标和应急
计划触发阈值,设立由预警指标启动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触发机制。建立流动性风
险报告机制,由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就流动性风险状况、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
应急计划有关事项向董事会及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下设资产负债委员
会报告。 
       2021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
的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本行坚持流动性风险管理双支柱理念,
坚持资产负债平衡发展,确保流动性监管指标持续达标,获得央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
商年度综合评估城商行序列第一名。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
系,更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和制度框架,完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修订内
部监测限额指标。二是坚持资产负债均衡发展,加大信贷资产投放及金融支持实体经
济力度,通过产品创新、业务联动、财富管理等举措优化客户服务,提高零售稳定存
款占比。三是保持主动负债多样化,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流动性传导、支持普惠小微
企业作用,积极参与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直达实体
经济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并发行14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补充长期稳定资金。四
是开展集团并表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提出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建
议,增强负债结构多样性和稳定性,并确保具备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抵御流动性冲
击。 
       3、市场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3.1、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本公司已建立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治理架构,
明确了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专门委员会及银行相关部门在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中
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径,保证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本公司主要从净利
息收入和经济价值两个维度计量、分析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定期评估不同利率情景下
利率变动对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的影响,具体的计量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重定价缺口
分析、净利息收入分析、经济价值分析、压力测试等。本公司通过高级管理层下设的
资产负债委员会及定期报告制度分析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成因、提出管理建议,合理调
整生息资产及付息负债重定价期限结构,减少利率变动对盈利能力的潜在负面影响。
 
       202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但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
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央行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引导货币市场利
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市场利率在震荡中微幅下行。本公司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市场
形势变化,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要求,强化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监测和管理,动态
调整资产负债规模和期限结构,确保利率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2、银行账簿汇率风险2021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震荡波动,弹性加强,
双向浮动走势更加明显。 
       本行通过分析内外部因素对汇率影响,提升汇率预判能力,强化限额管理
能力,严格控制外汇业务风险敞口,调整和优化外汇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适时调整
币种结构,确保全行汇率风险可控。 
       4、操作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优化操作风险流程,提升操
作风险监测分析水平,持续夯实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基础。 
       组织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提升内控合规管理水平,夯实发
展根基。根据《北京银保监局转发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内控合规管
理建设年”活动文件的通知》(京银保监发〔2021〕251号)要求,本行高度重视,
积极部署落实,梳理工作要点,制定本行“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工作方案,明确活
动阶段及相关工作要求,扎实推进。本行将以此活动为契机,持续强化我行内控合规
管理建设,厚植稳健审慎经营文化。 
       优化工具手段,强化操作风险管控。组织召开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进一
步优化委员会职能定位与运行机制,通过委员会纪要督办,促进操作风险举措有效落
实。完成年度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RCSA)工作,通过对全行1000余个合规文件进
行梳理,对260个流程、2100余个风险点、2400余个控制点进行评估,提升全员风险
识别评估能力。根据2020年全年指标监测情况以及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操作风
险关键风险指标年度优化工作,各指标管理部门对偏离度较大和指标统计口径有变化
的关键风险指标进行调整,使关键风险指标更具预警功能。 
       加强系统建设,强化考核监督。一是优化操作风险及合规系统功能。加强
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与合规系统的联动,形成合力,提高对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跟
踪力度。同时,持续完善操作风险案例库,及时收集当期同业操作风险案例并更新案
例库,各机构可通过系统查阅操作风险案例,做到以案为鉴、以案促改。 
       二是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将“行政处罚及监管处罚”事项纳入经营单位考
核,持续加大对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考核力度。 
       5、合规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以合规制度重检为核心,强化违规问责威慑力,持续推动
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夯实合规管理工作基础。 
       强化责任追究,提高问责震慑作用。为提升全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进一
步强化责任追究,上半年完成本行问责制度修订工作,明确了一般管理事项、业务管
理事项等八个方面的问责情形,构建了内容协调、流程清晰、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
责任追究制度体系。 
       推动制度重检,促进制度依法合规。本行以“坚持源头管理,强化制度约
束力和执行力度”为目标,按照重检方案,持续推进制度重检工作,做到“不留死角
、查遗补漏”,确保制度重检全覆盖。同时,着重做好制度重检结论效能转化,建立
工作台账,跟踪督导已检制度修订质量和进度,确保制度重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发
挥实效。 
       加强合规宣教,提升依法合规意识。一是开展合规监测,及时发布新法规
监测及《合规提示函》,传导监管要求,促进行内制度与外部监管要求有效对接。 
       加强合规宣教,提升依法合规意识。二是通过编写《合规知识手册(2021
版)》,发布《合规管理月刊》,提示操作风险及同业警示案例,切实提升全员的操
作风险防控意识,推动全行依法合规经营能力迈向更高水平。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合
规培训,通过举办“法治讲堂”,“业务说法”培训、开展“依法合规应知应会知识
答题”等方式,切实提高全行干部员工的法治素养及依法合规经营能力。 
       6、信息科技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遵循董事会确定的风险战略,紧密
围绕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引,依据本行制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政策,完善信息科技风
险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信息科技制度常态化管理机制建设。完成2021年上半年总行信息
科技制度体系梳理工作,持续跟踪现行信息科技制度发布、修订、废止情况。对标监
管指引,加强信息科技制度版本管理,从合规性、时效性等方面出发,对制度进行体
系化梳理,督促信息科技制度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制度建设专业化水平。 
       二是持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水平。开展本年度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
,围绕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开发测试等八大领域进行风险识别,制定
整改计划、推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组织开展信息科技关键风险指标
监测工作,涵盖我行信息科技治理、信息安全、系统开发/测试、信息科技运行与维
护、信息科技外包等风险领域,对指标值持续密切监控,确保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在合
理水平。开展2020年度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工作,从外包治理、外包安全、外包评
价、监管报送等方面识别风险点。全面贯彻监管部门各项要求,畅通监管机构、行内
部门的沟通渠道,保质保量完成监管及行内各项材料报送。以落实监管部门现场检查
、监管评级、统计报送等工作为契机,不断强化科技风险管理,提升风险防御能力。
 
       三是强化责任提升能力,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两会
以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保情况下,本行全面落实信息安全工作,强化关
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管理,规范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顺义科技研发中心投产入驻有序开展,持续承载数据中心运行等任务,提速数字化发
展软硬件基础设施布局。深化安全架构管理,强化系统安全开发意识;推动漏洞修复
工作,降低安全漏洞风险隐患;组织攻防演练,构建多层维度安全服务体系。重要时
期组织召开网络安全重保会议,持续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建立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的信息安全体系,夯实防御新型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体系下的网络攻击能力,筑牢
网络安全防火墙。 
       本行将以夯实科技内功为工作主线,秉承前瞻规划、防控风险、问题导向
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强化安全防护能力。 
       7、声誉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主动加大舆情风险管控力度,强化防范舆情风险的常态化
建设,持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按照银保监会出台《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要求,推进《北京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办法》修订,
并要求各分支机构按照《办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
 
       二是落实团队建设。明确各分支机构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
、完善机制、强化督导。各分支机构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位,筑牢声誉风险管理第一
道防线,强化考核问责。 
       三是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声誉风险情景模拟和应急训练,检视各
级机构应对不利事件特别是极端事件的反应能力和适当程度;在开展各级压力测试过
程中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影响,开展全行多层次的声誉风险专业培训,强化全行干部员
工声誉风险防范意识。 
       四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将有关政策动态、媒体资讯、同业案例、分
支机构工作等信息整理汇总,做好相关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同时,持续跟踪重点事
件,运用大数据专业手段进行监测研判,加强与媒体的信息沟通,维护积极的网络舆
论环境,防范化解声誉风险。


    ★2021年一季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概述 
       截至3月末,本公司资产总额3.0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52%;存款总额1.6
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33%;贷款总额1.63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4.08%。一季度实现
营业收入172.65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8.98亿元,平均总资产收益率
(年化)0.9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13.47%,成本收入比18.33%,保持
了稳健发展态势。不断夯实全面风控体系,提升前瞻防控能力,截至3月末,本公司
不良贷款率为1.46%,较年初末下降0.1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26.03%,较年初提升
10.08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与拨备水平整体平稳。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